正文:
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正当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越陷越深的时候,美国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在国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美国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和既存社会现实发起挑战,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将反文化运动定义为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这些在珍妮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越战归来的阿甘与珍妮第一次见面时,珍妮的穿着就是典型的嬉皮士风格——披长发,穿长袍长衫,带念珠等古怪饰物,这与影片末尾珍妮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阿甘仅单纯的理解“How she discovered ways to expand her mind and learn how to live in harmony” (她是怎样开阔视野,如何与他人和谐生活),而事实上,“learn how to live in harmony”在60年代特指吸毒,当时有一种毒品叫做 “my expanding drug”。镜头还闪现珍妮服用LSD(一种毒性最强,迷幻性最强的毒品)。珍妮当时的男友卫斯理( Wesley )SDS (Students for Demonstration Society)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rkeley )的分会主席,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是反文化运动的发源地。1964年9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仅22岁的哲学系学生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和阿特•戈登堡(Art Goldenberg)等发起并领导了校园“言论自由”运动,抗议学校当局禁止在校园内谈论民权运动和发表反越战言论。10月1日到2日,加州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前来制止,学生与警察对峙长达32小时,一些学生运动领袖被逮捕, 反文化运动的序幕由此而拉开,以后逐渐蔓延到美国其他所院校及学校以外的地方。
纵观整部影片,内容涉及到美国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美国在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整个发展和演变过程。影片中也充满了人生哲理的体现和暗示,使得他成为深具内涵、耐人寻味的文艺性、历史性和哲理性的大作!
参考文献:
[1] 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5).
[2] 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J].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5).
[3] 罗艳丽《.阿甘正传》: 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J].电影评介,2006,(1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