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新探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新探
来源:互联网 sk014 | 洪静华 吴效刚 施威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微信 移动学习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当前移动学习的模式主要有:①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模式;②基于多媒体的移动学习模式;③脱机类移动学习模式;④基于浏览、链接的移动学习模式;⑤基于实时交互软件的移动学习。其中,前面四种模式存在交互即时性较差、形式比较单一、成本相对较高等缺点。而第五种,实时交互软件因为具备成本低廉、交互功能强大、使用面广以及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用于开展移动教学更为理想。目前用户群体较大的即时社交软件有手机QQ、微信、微博等,鉴于微信平台人际教学的实效性比较高,学习内容的推送更为丰富,消息推送的准确性,以及微信平台还聚合了微博、手机QQ 等即时通讯工具重要特征的优势,本研究尝试构建了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用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

  2.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特征

  微信可用于移动学习的主要功能有:①语音/文本互动:文本信息提供了简单的信息交互方式,语音通信功能提供了自然对话方式的直接的互动。在学习中,语音的运用可以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可以构建讨论小组,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③订阅推送:学习者通过关注订阅微信号发布的课程信息或者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④自动回复响应:学习者通过回复特定字词,可以解答常见问题。⑤内容分享:基于微信开放平台,在第三方移动学习应用里接入微信功能,通过微信将信息和资源分享给好友或者朋友圈。

  可以说,微信整合了手机短信、电子邮箱、手机通话、论坛、微博等多种功能,构成了一个简便、高效的可供移动学习的平台,多样化的互动模式使用户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微信操作简便,用户体验好,支持桌面流量实时统计,无一不体现着微信以用户感受为本的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享有很高的使用率和黏着度。相对于QQ 和微博,微信应用于移动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时移动通信带来的学习者高使用率和高黏着度,依托于手机所带来的高便利性和移动性,强关系带来的学习圈子内用户的相对一致性,多种互动模式带来的信息互动的多样化,以及应用开发相对简单带来的易用性[6]。微信的这些功能和优势为构建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支持与技术保障。

  三、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 理论依据

  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以及交互式教学法为基础,充分结合微信功能特性,构建自主式、互助式、多元化的移动教学新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Jonassen,1993:35) ,学习者的学习发生在与学习环境( 包括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和媒体) 的交互之中[7]。Kafai & Resnik(1996)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8]。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微信构建的学习环境的交互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建构知识,加强其学习能动性。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意识选择和自由,认为学习不仅是在认知领域产生,还与感情、行为和个性发生作用[9]。目前大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便渗透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它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等。

  交互式教学注重通过各类交互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及交互能力[10]。借助微信平台的功能,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互动,如:师生互动、师生答疑、生生互评、生生互动、生生答疑等,促使师生交流更加顺畅。

  2. 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人本主义理论以及交互式教学法指导下,整合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构建了基于微信的英语移动教学模式(图1),本模式包含前期分析,教学实施过程,过程控制和反馈评价四个核心要素。

  (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学习条件、大学生特征分析、确定大学英语学习主题和目标以及制定英语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当考察大学生微信的拥有情况,包含微信的使用习惯,考察学生是否适合微信支持下的英语移动学习方式,从而更好的挖掘利用微信学习支持功能的深层潜力;其次了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包含生理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协作水平等,这样有利于根据学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英语学习策略以及良好的协作学习策略。分析完大学生的特征之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学习主题和目标,利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学习活动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别来确定的,包括教师教授、组织讨论、转载分享、交互点评等,通过制定学习活动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2)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是整个英语移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教师首先根据前端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英语学习策略,根据微信的使用方法和规则制定具体的英语移动教学策略,基于此进行英语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在挖掘教材潜力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立体化的展现教学内容。在课外学习中,借助微信,把微信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教学支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发布英语学习内容和构建学习讨论小组以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借助微信收集学生课堂教学以及微信教学的反馈评价,反思教学问题,从而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及进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高英语教学实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感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3)过程控制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改进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关键在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可以采用教师控制与学生反馈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按照已设计好的教学策略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根据学生课后在微信上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改进下一堂英语课的教学方式;在课外英语移动教学中,通过微信加强师生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反馈评价,及时调整移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要对

  学生课堂与课外的学习进程进行控制,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内外出现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激发学习热情。

  (4)反馈评价

  评价对教学过程能够起到监控和控制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谈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找出缘由加以改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完成后,为了解英语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检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最终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13年,是我国高校办刊历史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本刊主要发表具有高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
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国内外一家中药药理的专门学术刊物。 《中药药理与临床》辟有治法研究、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季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主要刊发基础和临床论著、综述、短篇等。编委会主任...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11/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数字技术与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369/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网络...
西北水电《西北水电》
《西北水电》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260/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