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对科学探究的能力
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表现为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观察与提问,假设与验证,结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和提问是探究得以继续下去的前提,能够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所有感官观察,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异同与联系,有利于幼儿细致观察力的发展。提问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想法,有助于幼儿及时进行反思。假设和验证是幼儿科学探究更深一步的探索,幼儿通过假设可以联系已有的概念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促进概念的转换。幼儿在做出假设后,亲自运用各种方法动手验证。验证作为科学探究的主体部分,能够提高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结论和交流是幼儿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得出结论并且与同伴或者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中碰撞出新的观点、新知识。收集资料可以锻炼幼儿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实验进行记录、概括、归纳的能力。总之,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手”“脑”“心”三者的有机配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力与批判力。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价值
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价值,有助于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进幼儿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促进幼儿兴趣、好奇心学习品质的发展
《指南》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指南》还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9]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是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乐趣、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内驱力。为了培养幼儿兴趣、好奇心等学习品质,教师应当提供新奇有趣的物质环境和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还应当注意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科学教育活动的展开。
(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广阔性。幼儿思维的发展影响其推理、判断、理解力的发展。操作和思维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发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幼儿往往无法区分朴素理论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解释和预测有利于幼儿朴素理论和所观察的现象之间的协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锻炼。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需要给幼儿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幼儿经过同化和顺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的内在自我调整。每个幼儿的朴素理论都是有体系的,不容易被轻易改变,所以教学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关注幼儿原有的经验,让幼儿主动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内部联系,体验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三)促进幼儿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践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必备技能,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10]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往往一个有新意的问题就可能成为创新意识的萌芽,想要幼儿问出有新意和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尊重幼儿的话语权、行动权,给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科学需要做中学,鼓励幼儿在科学探究中使用与众不同的新方法,在主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探索、创新,为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足够的空间。当幼儿有了创新的意识之后,就会为幼儿将来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离不开课程和教学。
(一)提高教师培养幼儿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者正是处在一线工作的幼儿教师,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决定幼儿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本着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做才能够更有利于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增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仅是第一步。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完善教师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对科学活动评价的能力,加强教师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需要教师有读懂儿童的能力,只有读懂才可以在幼儿科学学习中帮助其在原来的经验上建构新的知识,使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二)落实生活化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幼儿的科学教育更是如此。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生活化,即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必然是基于幼儿以往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上。
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将日常生活中富有价值的内容纳入课程当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11]从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拓宽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比如科学课程安排可以依照生活的自然顺序展开,利用节日、时令、节气的变化规律来选择和组织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让幼儿去感受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并且去了解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成的,教师应该依循幼儿的兴趣点,从自然现象再到光影运动等,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
在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当中,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让幼儿成为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探索者。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学习应注重幼儿对日常生活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比如幼儿有时看到将鸡蛋放入液体中会上浮,但通常以为鸡蛋放入液体中,鸡蛋会下沉,于是产生疑问,这时通过观察鸡蛋放入不同液体中沉浮的表现实验,可以使幼儿了解沉与浮的原理。幼儿园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就是,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幼儿在活动中、在操作中、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学习,获得更多经验,进而获得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