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大众化
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大众化
来源:互联网 luo | 李建中 陈硕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经典化  大众化  雅俗  读者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这种颠覆和解构在现代社会的文学大众化浪潮中随处可见,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肆意发散,比如对《西游记》的各种演绎式发散,诞生了诸如《大话西游》、《西游降魔记》等作品,曹禺的《雷雨》搬到荧幕上,变成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哈姆雷特》的故事被改写成了《夜宴》。而最近流行的《武媚娘传奇》、《封神榜》等影视作品,已经看不到历史和原著的影子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制做方出于商业化的目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加入了诸多的娱乐元素,从而造成了文学经典的庸俗化甚至媚俗化。然而,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闲适的心情去阅读那些文字类的经典作品。而视觉文化特别是网络社交的普及,对大众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为了消磨闲暇的时光,日益丰富的影视作品和制作精美的游戏,通过视觉文化与生俱来的巨大的感染力,将各种图像和声音映射到每位观众的大脑中;同时,网络上无穷无尽的新闻、微博、微信等各种资讯信息,使我们的目光应接不暇。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海量的视觉信息,这甚至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然而在被动接受这些浩淼庞大的信息的同时,人们是否还有时间、或者还有精力进行思考呢?高文强教授在《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教育危机”问题》一文中指出:“人们的审美方式常常是通过“语言”来阅读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然后通过‘静观’和‘冥想’,去品味那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韵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切功利目的的享受。”试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也许你今天阅读了大量的文字,但是第二天又能记得多少呢?连记忆都无法保存,又谈何“静观”和“冥想”呢?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看到人们纷纷低头看自己手机,或看着电影、或刷着微信、或玩着游戏,整节车厢没看到一个人在读书或者读报纸,试想,这样的时代,会滋生出有利于文学经典传递的土壤吗?因此,以元叙事为主的传统经典文学,在当代工业社会的背景中,在现代性的文本阐释下,其典范性和权威性被大众化的浪潮解构了。

  对经典权威性的解构,导致了文学经典化的大众化悖论的出现: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说,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有着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作品必须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接受和喜爱时,只有一部作品被社会所接受,它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当作品完成了其经典化过程后,其权威性和典范性也就被去蔽了,然而,被去蔽后作品,仍然留下了很多“空白”,有待后来的读者去“填充”,这种填充就是一种再阐释。但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后来的读者与前人的理解视阈必然会出现偏差,后来者会对经典作品做出符合时代的解读,而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和权威性,就在后人的解读中被消解了,其后果导致了文学经典性本身的解构。其实,文学经典性的解构,也是文学现代性悖论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面对现代工商业社会对经典文学的冲击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极大地解放了艺术生产力,使大规模的艺术创作成为可能,然而他又担忧这种复制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经典艺术作品的“灵韵”的消失,这种暧昧的矛盾贯穿于他的整个文艺理论思想。相比之下,面对文化工业对经典艺术的摧残,阿多诺提出了更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这种在工业社会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一方面导致了文化的商业化,艺术作品成为了商品,因此艺术家们不得不“以审美专家的身份去适应商业生活。”[7]p148-149;另一方面使艺术家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创作个性,从而使艺术作品的质量下滑,艺术被沦为了娱乐的工具,也将导致受众的审美能力下降,心智衰退。这些学者的见解和主张,无疑对经典文学艺术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一个包含着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文学的经典化和大众化也概莫能外。如果说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对自身的肯定,是“正”的状态,那么经典作品的大众化,则是“正”的对立面“反”,包含着对前一阶段的否定。那么理论的第三阶段就是“合”,通过“扬弃”进行否定之否定,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和大众化之间建立起一个统一体。而构筑这个统一体的基石,恰恰是经典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前身”,即“雅文学”与“俗文学”。

  读者的重建——经典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特征的经典文学,其创作和阐释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社会贵族的手里,因此经典文学往往和精英文学划上了等号,而大众文学,根据雷蒙·威廉斯的定义,大都起源于民间,流传于人民大众之中。因此,经典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仿佛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具有天然的对立性质。然而对经典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内涵追根溯源,在中国文学的范畴内,它们的前身分别是“雅文学”和“俗文学”。

  提及“雅文学”,读者们就会想到“纯文学”、“精英文学”,感觉是“阳春白雪”类型严肃文学;而提到俗文学,就和“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甚至“下里巴人”挂上钩了,认为其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流的文学作品。常人的这种观念造成了雅俗文学的二元对立。郑振铎先生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8]他对俗文学的定义,充分体现了雅俗之间的这种对立。

  然而从文化关键词的角度去追溯“雅”、“俗”的原始义,可以发现,雅俗观念的形成,是由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及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俗”的本意是“风俗,习俗”。《说文·人部》有“俗,习也。”《礼记·曲礼》中有“入国而问俗”。因此,俗在最初并无贬义的色彩。而“雅”最初也具有“风俗”的意思,只因为它特指周朝王畿地区的风俗。而基于周王朝特有的统治地位,这种风俗也被尊称为“雅”。比如在《诗经》中,王畿地区的民歌就特别的被收录到《雅》”中。周朝的统治者大力推行王畿地区的风俗,将其赋予正统地位,因此“雅”就有了“正”、“合乎规范”的意思。如《玉篇·隹部》训释:“雅,正也”。因此,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尚雅观念。而“俗”这个概念,就和“雅”之间形成了对立,有了大众和庸俗的意思。可见,雅俗观念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的意识形态性,不仅造就了雅俗文学的分化及对立,同时也促成了“经典”一词的形成。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与象征官方公文体制的“典”并用,被称为“经典”。因此,正如“雅俗”观念的形成一样,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和官方文人的喜好和推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经典文学”具有了典范性和权威性,给社会意识形态的建立提供了各方面的模板。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杂志,于199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189/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技...
江苏商论《江苏商论》
《江苏商论》创刊于1984年,为大型贸易经济类月刊。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连续四届蝉联中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名列前茅,取得了很大的影响。 《江苏商...
化学教学《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006/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问题讨论、...
世界银行经济评论《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世界银行经济评论》创刊于1986,是一本专业期刊,旨在传播与发展领域以及与世界银行谋求发展权利普遍相关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 《世界银行经济评论》在定量发...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月刊)创刊于1963年,是由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联合主办的应用类技术刊物,多次获得...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74/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