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线上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诚信危机
由于网络的跨时空性,教师线上助教团队也很难确定线上学习者为学生本人,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比较特殊,属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学生的认知、认同、自觉行动协同推进,所以很难通过某种简单的知识测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真实性,也难以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虽然,一些慕课平台试图防止学生欺骗作弊行为,但通过安全认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笔迹和键盘敲击等会增加了线上的教育成本开支。不少教师认为目前慕课形式过于自由,容易导致学生虎头蛇尾;而且慕课学习监控不到位,对听课、完成作业甚至考试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诚信危机,或请人代学代考,或播放视频后并没认真听课,只是保证了所谓的学习时间,采用慕课教学将毫无真实意义。
4.对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不完善
据有关调查,81%的受访者表示慕课教学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工作量非常大,且还要面临各项科研任务,慕课教学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传统教学备课时间的几倍,如果学校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资金、技术、科研、评价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照顾,那么就会严重挫败他们进行慕课教学的积极性。思政课是公共课,受众对象广,教学内容繁杂,对学生的助教、监管任务非常繁重,如何来认定工作量也是一个问题。以实践教学为例,专业课教师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实训,每天8-10课时计算工作量没有异议,思政课教学安排学生三个内容的课外实践任务,一个班级记8-9课时,管理部门总认为思政课教师做得不到位。
三、思政课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机遇(O)
1.校园无线网络已建设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实施条件是上网流量的问题。一个网络拥堵还要学生花钱买流量的学习环境对线上课程的推广学习会造成极大影响。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高职院校也先后启动了校园无线网的建设。校园无线网提供了更便利的上网条件,提高了在线资源的利用率,教师或者学生无需任何设置就可以在整个校园内实现移动漫游连接互联网,改进了学校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校园无线网把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社交、学术、业务活动的行政人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课余生活,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种需要。
2.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专门的思政课慕课平台上线
在线教育改革发展已被教育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鼓励高等学校全面开放网上课程,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组成的公益性网上开放课程联盟。继续建设 800 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推动中国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走向世界。”各知名高校、商业机构、风险投资家、媒体都加入到慕课浪潮中,创建了大量的慕课学习平台。
从2014年3月首个思政课“慕课”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开讲以来,各高校的思政课慕课纷纷上线。高职院校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明显弱于重点高校,2013年11月成立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建设联盟网。高职思政课需要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特点、专业需求、培养目标展开探索,开展教学交流、教师培训、典型宣传等工作。目前已有三门思政课《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线,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教学参考。
四、高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威胁(T)
1.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威胁
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是高校立德育人的基本保证。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观点、政治意识、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相关信息,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给学生,可控性是这个过程最显著的特征。而在信息化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将会吸收到什么样的信息最主要取决于他们自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借助于文化传播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利用互联网、宗教、电影电视、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途径推行其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大学生盲目地羡慕和追求西方的民主政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轻视甚至鄙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政治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他们对自己国家产生政治信仰上的动摇,形成错误的“三观”。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威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迫切性不可忽视。
2.高职思政课投入忽视,教师压力大
由于社会环境、学校定位、学情不良、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思政课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并未真正得到学生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往往是思想重视,实际上忽视。一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动辄几十、几百万的投入,思政课大概就是在评估时建几个德育基地;任课教师发本教材,安排比专业课老师大一点的教室上课;一年一度的思政课教学年会都缺席,省里的优质思政课教学观摩缺席,思政课教师长年累月连一个走出去交流、参观的机会都没有,要出去看看也只是本地的德育基地以及本省的革命纪念地,给学生讲东西部发展差距几十年,也是道听途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规定:“高职高专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使思政课建设必要的经费切实得到有效保障。”试问有多少高职院校落实了?娄底职院办学20多年,思政课经费最多的一年是四万。要实施思政课慕课教学,需要资金、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能否得到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学校不支持,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开展慕课教学。思政课教师的授课任务非常繁重,还有科研任务,慕课教学不仅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造成教师队伍的分化,个别成为明星教师,大部分成为普通教师或辅助教师,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还因为高职院校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名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会随着线上平台的抢占而越来越大,而未能跟上改革浪潮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可能面临集体下岗,思政课教师的生存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