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片中,哈维·丹特的硬币看似是一条线索,但其实它承载着对哈维·丹特这个角色性格刻画的重要任务;并且在影片中“硬币”形象的变化(从两面纹路一致、光彩一致到一面充满了刮痕)象征了哈维人格的变化,因此它是一条叙事线。声呐系统仅仅成为了蝙蝠侠的一个武器,但影片三处提及,从侧面烘托了蝙蝠侠的深思熟虑、能力强大;而且对它的描写是本片中一系列看似不知所云的台词、对白的解答依据;最重要的是它是一条完整的故事脉络,因此它是一条叙事线。
而像蝙蝠侠盔甲上可以弹出飞走的飞镖、拉米尔茨警官母亲的病情,这些细节虽然也在片中多次提及,甚至在关键剧情点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如果对它们进行单独分析,则会发现它们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不是一个前后可以衔接的脉络,因此它们不是“叙事线”,只是“线索”。
⑵“B故事”与叙事线
传统好莱坞类型片有著名的“110页剧本”的类型片叙事格式,其中包含一个依附于主线剧情之外的“B故事”,一般是主角的情感故事等支线故事,比如1995年梅尔·吉布森导演并主演的经典史诗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与伊莎贝拉的感情起伏、2002年山姆·雷米主演的经典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中彼得·帕克与玛丽简的恋情等都是B故事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一个容易与“叙事线”搞混的概念。
传统剧本设置中往往会把B故事处理成依附于主线剧情的支线剧情,两者类似于制作奶茶时奶与茶的关系,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奶起到对茶的调节、润滑、丰富等作用,去掉了奶后茶的口感会有所下降,去掉B故事后主线故事会有所缺失,不够立体与丰满,剧情张力乃至最基本的叙事逻辑都会明显下降;但在主线之外的多条叙事线则与B故事有所不同,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两条叙事线之后对于主线剧情的影响不会太大,甚至还会有减轻观众观影压力、提升剧本凝练度的作用。比如去掉小丑的伤疤、里斯先生的发现以及声呐系统等叙事线并不会有很大的突兀之感,影片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完整地讲好故事。但诺兰执意在电影中加入多条叙事线,一则是有彰显个人风格的目的,另外则有扩充角色性格、增强角色圆润度的作用。通过紧张有趣的主线剧情,观众会获得巨大的初次观影乐趣;通过加入多条叙事线,观众则在反复观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主要角色之外的性格理解,甚至会激起观众自己通过导演预留的线索进行对电影的的改写、续写,这都使观众在观影时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2.《蝙蝠侠:黑暗骑士》叙事特色总结
通过对《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叙事线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为影片总结出以下几点特色。
⑴叙事线多而不乱,轻重分明;以重要叙事线为主,次要叙事线围绕重要叙事线展开。
除了主线剧情之外,影片中的叙事线共有八条之多,虽然不能一遍全部看懂,但这并不妨碍观众看一遍就能理解影片主旨。影片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诺兰将叙事线安排得十分妥当,所有叙事线的叙事价值不是等同的,而是功能上各有分工,地位上各有不同。混乱与秩序:小丑的人性分析、光明与黑暗:体制外“骑士”的合法性讨论两条主要叙事线在叙事之外承担主旨阐述等作用,而里斯先生的发现、小丑的伤疤、声呐系统在叙事之外则起到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作用。次要叙事线在独立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重要叙事线的叙事过程中来,叙事线间常有适度交集,这也使得叙事线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不显得杂乱。
⑵开放式剧本设置,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
诺兰电影中的解密式剧情设置常常令观众大呼过瘾,而与侦探片等解密主要由主角来完成的影片,诺兰电影中的解密主要是通过延长故事时间的方式进行的。简单来说即在叙事时从故事开始后进行,这样文本时间就短于故事时间,以此开放了剧本,增加了信息量。在哈维·丹特与乌尔茨、拉米尔茨等戈登手下的矛盾这条叙事线中,哈维曾对戈登提到过他破获了一起关联到戈登手下的诈骗案。这场诈骗案在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再被提及,这不禁让观众想象在本片主线剧情开始之前,哈维·丹特在哥谭市进行了哪些活动呢?如果延伸开来,这起诈骗案甚至可能成为一条单独的叙事线。再比如,影片中向观众传递了有大量银行为黑帮洗黑钱,而蝙蝠侠则通过提供有微量元素标记的钞票帮助戈登进行赃款追踪,然而在影片叙事中并没有提及他们之前进行了哪些合作,而是直接从小丑小丑偷走黑帮赃款然后将有标记的钞票留在银行中开始叙事。通过这种剧情设置,文本时间大大小于实际的故事时间,故而扩展了文本;但被省略的故事没有灾备提及,因此这一部分信息说是模糊的。
⑶人物刻画融入叙事的进行,人物在叙事中得以塑造。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诺兰自己曾说“故事本身才是电影的核心。”而我们则可以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看到,影片没有如其他电影一样在影片开头为观众交代主角性格、故事背景,而是直接开始叙事,在叙事中顺便将这些关键信息带出,人物的刻画融入了叙事的进行。在于《蝙蝠侠:开战时刻》同年的漫威出品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中,影片一开始即在一大段VCR后展现了托尼·斯塔克在赌场玩乐的片段,这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军火商人、科技天才以及花花公子的形象。但这些片段和影片的主线故事没有任何关系。但在诺兰电影中,观众一开始就被由小丑策划的银行抢劫案带入了叙事进程中,在理解叙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接受一个个出场的故事人物,故事人物通过他们在一条条叙事线的进行中一点点地透露出自己的性格和身世,不可谓不“烧脑”。
结语
克里斯托弗·诺兰之所以年纪轻轻并且凭借为数不多的电影就可以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好莱坞取得立足之地,这与其在电影剧本上做出的非凡努力是分不开的。多线索叙事特征只是其长于运用的多重叙事手法之一。在电影中大量运用这些手法既是诺兰电影的叙事手段,也是其叙事目的。即他以叙事为目的,电影旨在展示故事本身。诺兰有意打破常规叙事模式,不落俗套地坚持自己风格,在叙事层面产生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观众在欣赏惊心动魄、绚丽多彩的特效动作场面时还在叙事层面获得了强烈的参与感和解密快感。这在当下全球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只追求特效场面的今天,尤其是在盲目追求特效技术进步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中国电影环境中,诺兰电影无疑是很好的一剂强心猛药,其价值也得以凸显。由于笔者学识有限,运用简单的叙事学知识在此粗略分析诺兰电影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希望能对当下电影和文学研究提供给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