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当下好莱坞一流大导演,其代表作《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体现了鲜明的多线索叙事特征。通过综合运用多条叙事线,影片将叙事推到了人物设置、主旨探讨的前面;但在强调叙事的重要性的同时,影片也没有放弃通过叙事来进行心理分析和社会批判,这使得电影的话题性和深刻程度大大增强,《蝙蝠侠:黑暗骑士》也因此成为了十分经典的一部影片。
在当下,美国好莱坞电影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在诸多好莱坞名导演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则显得十分与众不同。自其于1999年上映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追随》之后,在2009年就已经被美国《娱乐周刊》视为当代好莱坞一流大导演的代表。坊间更有“诺兰出手,佳作必有”的口号。诺兰指导下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这种鲜明的个性却又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其影片常常成为票房口碑双成的现象级电影事件;其《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更是影史上首部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超级英雄电影。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功现象背后必然拥有诸多因素。除了有在后工业时代好莱坞转型期的一系列外部条件外,作为内部条件的剧本的精彩与精致,以及通过精彩而精致的剧本所体现出的严肃社会分析与强烈现实关注无疑是诺兰及其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蝙蝠侠:黑暗骑士》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于2008年导演的三部蝙蝠侠题材系列电影《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是2005年《蝙蝠侠:开战时刻》、2012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此部电影虽然是打着超级英雄名目的大片,但绝不同于一般的爆米花电影,它已被列入诸多经典电影排行榜中,是一部公认的严肃作品。如果说大部分超级英雄电影,乃至大部分电影都首先要保证在叙事上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流畅,那么《蝙蝠侠:黑暗骑士》则在叙事层面就通过打破正常的叙事时序、运用多重叙事视角以及多线索叙事等多重手段使得观众在观影时获得了强烈的陌生化体验,使原本看似简单的故事充满了可供影迷和研究者深挖的“彩蛋”,影片在叙事层面获得了极大的张力;不能一遍看懂,是三部曲留给观众和影迷的最大印象,这也是以《黑暗骑士》三部曲为代表的诺兰电影常常成为“烧脑电影”、“高智商电影”的代名词的原因。
如前所述,诺兰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段;对笔者而言,电影中最有趣的当属其多线索叙事特色,因为这是诺兰指导下的大片与当下众多爆米花大片所不同的地方,甚至与他自己的许多电影都有所不同。在《记忆碎片》中,诺兰用鲜明的彩色与黑白镜头色彩对比向我们交代了两条泾渭分明的叙事线,即使时序有所打破,但叙事线的分明还是减轻了观众的思维压力;而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时序的打破成为了塑造人物和烘托氛围的辅助甚至是次要手段,几乎正常的时序下常常隐藏着多条叙事线,这反而更需要观众开动脑筋,前后联想,以便跟上导演思路。
相比较传统电影叙事上的单一主线叙事方法,诺兰长于运用的多线索叙事则是在叙述主线剧情时引入多重叙事线,这就使得影片中出现的任何镜头、任何台词、任何人物都有可能成为使接下来剧情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线索;而这多重线索往往又不是平行的,常常呈现出一种交叉状或网状,“ 具体而言,从叙事策略上来说,诺兰的叙事可称之为一种迷宫式的复调叙事”。在笔者看来,这一特色既是诺兰电影的叙事手段,也是诺兰电影的叙事目的之一,即诺兰意在通过叙事的复杂来掩盖其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建构实验与价值观输出。笔者在此特意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分析三部电影中克里斯托弗·诺兰使用的多线索叙事方法及其特色。
《蝙蝠侠:黑暗骑士》叙事线梳理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主线剧情即检察官哈维·丹特本与蝙蝠侠、警察局长戈登组成联盟联手打击小丑犯罪,但哈维·丹特却在小丑的摧残下化身双面人走上犯罪道路,最后蝙蝠侠为维护哈维之前的正义成果而选择替哈维担起一切罪名,成为“黑暗骑士”的故事。通过分析,笔者在主线剧情之外梳理出了本片中共有8条叙事线。按照每条叙事线的出场顺序由先到后,我们将其排列如下:
1.混乱与秩序:小丑的人性分析(00:05:36)
2.光明与黑暗:体制外“骑士”的合法性讨论(00:06:45)
3.瑞秋的感情选择(00:13:15)
4.哈维·丹特的硬币(00:14:09)
5.哈维·丹特与乌尔茨、拉米尔茨等戈登手下的矛盾(00:17:12)
6.里斯先生的发现(00:18:12)
7.小丑的伤疤(00:30:07)
8.声呐系统(00:33:38)
其中第一、二条叙事是本片中最为重要的叙事线,是片中进行心理分析与社会批判的重点体现,也是观众在观看本片时最需要注意但却最难把握的;而剩余六条则辅助前两条进行叙事,构成影片中的一系列情节突转、冲突等关键要素。因此笔者将对前两条叙事线进行详细分析,而后六条叙事线则
1.混乱与秩序:小丑的人性分析。
这条叙事线主要是通过小丑与银行经理、蝙蝠侠以及哈维·丹特的共四次对话以及影片高潮处小丑设计的炸弹实验中体现出来的。徐国梁指出:“诺兰电影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他的多数电影都在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诺兰‘蝙蝠侠’系列的心理学偏向稍微轻一些,其他电影皆深入到人物最隐秘的角落:他彻底暴露出人物的灵魂。”其实在本片中,由小丑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心理分析被隐藏在了其他精彩的元素之下。
在影片一开始的银行抢劫片段中,小丑面对银行经理的质问,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一句名言:“我相信的就是那些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变的更怪异。”小丑在说完这句话之后揭下了自己的面具,算是他的正式出场,十分令人震撼。虽然这是一句看似不知所云的话,但它预示了在影片中的几个关键信息:第一,联想到小丑可怕的妆容,这句话预示了小丑嘴边的伤疤是一条关键线索,也暗示小丑的悲惨身世;第二,小丑秉信自己的行为虽然疯狂,但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这第二点信息这让我们想起了当代作家余华,他正是笔下的那些暴力、血腥,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出了人性深处残忍、嗜血的一面。而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主旨。
而接下来小丑分别在影片01:27:11处开始的与蝙蝠侠的对话中表达了他对蝙蝠侠的态度,并明确地表现出他洞悉了主流体制对蝙蝠侠这种体制外所谓“英雄”又爱又恨、兔死狗烹的态度。至此这条叙事线也在主线叙事上与第二条叙事线产生交集。
在影片01:47:38处开始的小丑与哈维·丹特的对话中则承接之前他和蝙蝠侠的对话,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尤其是体制内的人物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阴谋家”,他们的一切“计划”都是在维持虚假的公平与正义:“我不是阴谋家,我所的一切知识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为掌控一切所做出的努力,到底多可悲、多可笑”“如果明天我告诉媒体,‘我要毙了一个少年犯’或者‘一队士兵将要被炸死’,没人会感到不安,因为那都是既有计划中的一环。”反观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我们不禁会发现小丑的话居然带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影片高潮处02:13:00处于蝙蝠侠的第二场对话以及小丑设计的炸弹实验则表达出小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观点。在他一番蛊惑之下的哈维·丹特放弃正义,走上疯狂的复仇道路,先后杀了五个人;在影片最后,戈登也不得不承认小丑赢了,而蝙蝠侠为了不让世人看到疯狂的哈维·丹特所犯下的罪行而选择承担起这一切责任,用当下的流行语即“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