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高潮处小丑设计的炸弹实验虽然因蝙蝠侠的介入而没能得逞,但其实炸弹没有爆炸的原因则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小丑将两艘分别载满普通市民与罪犯的邮轮上装满炸弹,分别将对方船只的引爆器放到另一条船上。如果有人跳船,他将引爆两艘船只;如果想保住自己所在的船只,则需引爆另一艘船;如果午夜十二点前两艘船只都没爆炸,他将把两艘船只都引爆。普通市民们投票的结果是选择引爆另一艘船,但最终却因没人敢承担责任而作罢;然而罪犯中却挺身而出一位看似穷凶极恶的黑人罪犯,他直接将引爆器扔出了窗外。表面上看似一正一邪的两派人物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市民们胆小、懦弱,罪犯却能做到大义凛然。这也正是印证了小丑关于人性的判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条叙事线是本片最重要的叙事线,它贯穿影片开始、过渡、高潮。结局的始终,一方面让观众看到小丑扮演者希斯·莱杰的震撼演技,一方面也具有了强烈的心理分析与社会批判意义。“小丑”一角也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角色,而希斯·莱杰在扮演完小丑不久后既因病去世,则更让人唏嘘不已。
2.光明与黑暗:体制外“骑士”的合法性讨论。
如果说第一条叙事线是《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一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叙事线,那么“光明与黑暗:体制外“骑士”的合法性讨论”这条叙事线则是贯穿整个《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最重要,也是最宏大的一条叙事线。“骑士”在影片中最早出现于00:16:10处开始的哈维·丹特与戈登的对话中,戈登称哈维·丹特是哥谭市的“光明骑士”,即指哈维丹特能通过体制内手段来实现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的愿望;而蝙蝠侠则与之相反,他是通过个人手段乃至私刑来实现上述愿望的,是哥谭市的“黑暗骑士”。诺兰通过这条叙事线表现了他惊人的现实社会分析能力,也正是通过这条叙事线,蝙蝠侠的悲剧性也被极大地刻画了出来。
这条叙事线散落在影片中的多个片段,分别是00:06:45处电视中的市长访谈、00:10:25处假蝙蝠侠的一句话、00:16:10处哈维·丹特与戈登的对话、00:20:01处蝙蝠侠(以布鲁斯·韦恩身份出场)、瑞秋(与蝙蝠侠青梅竹马,本片中是哈维·丹特的女友)、哈维·丹特以及蝙蝠侠女友的对话、00:45:31处蝙蝠侠与瑞秋的对话、01:07:22处蝙蝠侠与哈维丹特的对话、01:10:46处哈维·丹特的演讲、01:27:11处蝙蝠侠与小丑的对话、02:20:46处蝙蝠侠与戈登的对话。由于片段过多,我们无法一一分析,但可以梳理出这条叙事线的主要思路:与哈维·丹特所代表的体制内的合法正义相比,蝙蝠侠所代表的法律、制度外的正义是不合法的,他是特殊环境下的怪胎;当特殊环境改变成正常环境后,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所影响的人民则不需要他,甚至会开始谴责他、憎恶、批判他。(值得注意的是,片中表现了身为“光明骑士”的哈维·丹特在不知道蝙蝠侠在场的情况下表达了对蝙蝠侠精神和行为的肯定与赞赏)
叙事线的一开始市长就在电视访谈中对记者说对蝙蝠侠的抓捕行动已有眉目,这是最正统的官方表态,即蝙蝠侠不是一个合法的存在;在影片前段,不知道蝙蝠侠身份的布鲁斯·韦恩的女友则在宴席间对哈维·丹特说:“哥谭市需要的英雄是你这样的,通过选举出来的”;而到了影片中段,看似疯癫的小丑也曾告诫蝙蝠侠“对他们而言,你只是一个怪物,就像我一样;他们现在倒是用到你了,但用完之后,他们会拼命躲你都躲不及”;而在影片最后蝙蝠侠选择承担一切罪名,既而遭到了警察的追捕,这恰好印证了小丑在这之前所做的预言。自此蝙蝠侠的悲剧性得到最终彰显,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伟大的献身行为;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与定位是和主流意识形态一样的,他也承认自己“不是个英雄,不像丹特”,因为他“一向如此”。在由扎克·施耐德导演、本·阿弗莱克主演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的蝙蝠侠甚至直接说出了“我们就是罪犯”这种话。
自此本条叙事线叙事完毕。不过既然整个社会从官方到平民乃至蝙蝠侠本人都认为蝙蝠侠是非法的、甚至是畸形的、恐怖的,那蝙蝠侠作为本系列的主角,其正义性则与这种价值观形成了激烈的矛盾,那么诺兰是怎么处理这种矛盾的呢?这个亟待在续集中得到解答的问题却在第三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得到了消解,这不得不说是本系列的一大遗憾;但笔者同时认为,这也是诺兰的叙事目的之一,既通过叙事上的复杂来解构其自身的社会批判立场,同时转化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输出。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予以赘述。
3.其他叙事线。
其他叙事线都承载了或大或小的叙事功能,但却没有呈现出如第一二条叙事线般的复杂与深刻。但基本上都与第一二条叙事线产生交集。乃至其本身就是第一二条叙事线的组成部分。如瑞秋的感情选择参与了第二条叙事线,它通过蝙蝠侠与瑞秋在爱情上的纠葛加深了蝙蝠侠的现实色彩与悲剧意味;哈维·丹特的硬币则参与了第一条叙事线,这枚硬币一方面证明了哈维并非十全十美的“光明”,他也有自私、偏执与不诚信的一面,另一方面更是影片后半段哈维失控暴走后的行凶“信物”;而哈维·丹特与乌尔茨、拉米尔茨等戈登手下的矛盾则更直接成为了小丑施展伎俩进行犯罪的工具。
而剩下的其他三个线索则继续弱化叙事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线与主要叙事线在构建悬念、设置冲突时的铺垫与素材。比如声呐系统本是蝙蝠侠在企业中的朋友为其设计的小型侦查装置,但蝙蝠侠在接手后私下里将其改装成了可以监视整个哥谭的巨型装置,为蝙蝠侠在与小丑的决战中提供了便利。
《蝙蝠侠:黑暗骑士》叙事线分析
1.两组概念
⑴“叙事线”和“线索”
诺兰电影中的多线索叙事是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坊间更有《榨干<黑暗骑士>》这类分析片中线索的文章,此文更是时光网上关于《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影评中点赞数最高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影迷和影评者常常混淆两个概念:“叙事线”和“线索”。这两个概念看似相同,但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概念存在着很大不同。
本文标题中所用“线索”一词,实指“叙事线”这一义项,即能承担叙事作用的、连续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故事脉络;相比之下,在笔者看来,“线索”则指的是那种虽然在影片中前后出现、有一定的剧情串联功能但不能承载叙事作用的事物或细小情节。“线索”有时是对“叙事线”的构成或补充,而有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叙事线”的作用;在《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线索”的后一种作用常常在以影片人物为中心叙事时发挥出来,即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以某一具体事物或细小情节为中心产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