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未成年人的个人原因。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和形成,自身道德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他们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也比较差,极易被一些不健康思想所腐蚀。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阅历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差,对于经过伪装的言语和现象的识别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所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所蒙蔽、所诱导,容易凭主观意志和感情行事。在青少年道德倾向尚未定型的时候,还容易将虚拟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存在,把错误的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未成年人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独、苦闷、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使未成年人渴望寻找发泄郁闷情绪的场所,而此时,网络正好担当起理想的替代者角色,于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上恋爱等网络交往在未成年人中极为普遍。这可能会使他们更加迷失自我,失去生活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在教育途径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我认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未成年人自我教育入手,坚持教育的针对性、连贯性、完整性,努力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三、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目前许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诸种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面对网络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面对网络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为了使未成年人能在网络大海中安全航行,不迷失方向,我们应如何利用网络载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积极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增强红色网站的吸引力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常常会成为一种不可抵抗的诱惑,使其长时间地被吸引,以致产生迷恋和依赖心理而不能自拔。未成年人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未形成较成熟的是非观,容易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的及时的引导,也能顺利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各种信息混乱复杂,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而未成年人对各种信息良莠难辨,这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去占领网络阵地,否则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网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唱响网上主旋律。其次,我们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德育课堂,及时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生动形象等优势条件,不断开辟网上“绿色”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积极健康、寓教于乐的网络导航平台,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乐园。如建立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网上信箱、网上留言;进行献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版块的宣传等。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访问这些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
(二)规范网络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优化网络环境
法律和道德虽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人们网络行为的调整以及网络社会的治理,必须依靠上述两种手段来进行。首先我们要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制定新的信息犯罪法规,建立一套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禁止色情资讯的特别规范。其次,我们还要普法和执法的力度,通过技术、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严禁发布不良信息,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分子。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先进的检测和监控机制,控制信息源头,及时过滤、删除有害信息,消除网络污染,隔离各种不健康的信息与未成年人的接触。校园网络要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网络“过滤器”,筑好“杀毒卡”、“防火墙”,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降低学生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我们还应当严厉执行对网吧经营的整治和管理,不准在学校的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点至20点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人夜间在网吧上网等,并且还要加大惩处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净化网络环境,使未成年人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代新人。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推进教育的全员化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充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中建立起适合未成年人的温馨的“网络家园”,给孩子们创造一片净土。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课堂。通过显性的课堂教学,使未成年人充分了解网络应遵循的政策和伦理道德原则,形成与社会现实、网络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价值观、网络礼仪和网络道德规范。通过隐性的课堂教学,使未成年人受到无意识的熏陶、感染。学校应通过优化环境,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把显性和隐性教育融合起来,来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水平。各中小学校要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建立足够的德育网站和“绿色”网吧,免费向学生开放,把沉迷在社会不良网吧里的学生拉回来。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同时老师还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网上行为,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德育的功能。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十分重要的环境。家长在电脑上要安装禁止访问色情、暴力网址的软件,不要将电脑安装在孩子的卧室,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经常了解孩子的网上交友状况,要与孩子共同阅读电子邮件,并预先删除含色情内容的垃圾邮件,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布,与孩子一起上网等。家长应教育好子女如何上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养网络信息素养,正确选择网络有益信息。社会应不仅要加强政府、网站和未成年人的联系,加强网络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唱响网上的主旋律,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而且要倡导文明上网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社会应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培养未成年人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环境下,自觉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