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的排灌设施配套,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在主导技术、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的有效结合。
5.1.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要实现粮食的稳定增长,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通过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培育、应用和大面积推广以及常规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单位产出率。同时,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种粮技能,加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
5.1.4 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为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和载体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仅限于生产力,也包括了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创新。目前的家庭经营在土地利用上高度分散,造成了水利设施建设、机械技术推广以及专用型品种区域化生产的障碍,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的选择上,不仅要重视生产力因素的改善,还要重视农业组织制度因素的分析和破解,以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和运行载体。目前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5.1.5 加大优势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坚持地区协同原则
粮食生产不仅要受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的制约,而且粮食生产还受到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情况、物流设施基础与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及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优势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政府要推动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与相对优势商品粮产区集中[4]。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建设多元复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打破“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同时,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必须坚持地区协同原则,不能把粮食安全的重担都压在中部粮食主产区身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粮食主产区,也要分担部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或责任,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年4月,301—348
[2]梁子谦,李小军.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9—22
[3]王祖力,肖海峰.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7,6、1—4
[4]屈宝香,刘立军,周旭英,张华.我国优势商品粮基地及其梯级战略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7,9、91—95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7
[6]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