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农业与自然 >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分析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06 | 顾莉丽,姜会明
【分  类】 农业与自然
【关 键 词】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表2 最终因子特征根值与贡献率

  Table2 Final Component Variance Explained

  最终因子

  特征根值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1

  4.642

  51.573

  51.573

  2

  1.203

  13.366

  64.939

  3

  1.114

  12.378

  77.317

  4

  1.068

  11.866

  89.182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公共因子相对越重要,或者说方差越大表明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贡献越大。据表2,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182%,这表明前4个主因子反映了原来9个指标的89.182%的信息量。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因子1、因子2、因子3和因子4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是51.573%、13.366%、12.378%和11.866%。由此可见,第一因子,即物质投入产出能力因子是反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主要因子,其余三个因子的评价能力明显减弱。

  运用线性回归法求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因子得分值,以最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得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得分,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序(见表3)。

  表3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

  Table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s and ranking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位序

  省市自治区

  得分

  位序

  省市自治区

  得分

  1

  山东

  1.268

  17

  云南

  -0.052

  2

  河南

  1.137

  18

  广西

  -0.056

  3

  江苏

  0.722

  19

  山西

  -0.086

  4

  河北

  0.707

  20

  陕西

  -0.227

  5

  安徽

  0.436

  21

  甘肃

  -0.228

  6

  湖南

  0.419

  22

  贵州

  -0.320

  7

  黑龙江

  0.366

  23

  重庆

  -0.353

  8

  吉林

  0.364

  24

  福建

  -0.386

  9

  四川

  0.325

  25

  宁夏

  -0.407

  10

  湖北

  0.296

  26

  海南

  -0.595

  11

  辽宁

  0.272

  27

  青海

  -0.658

  12

  广东

  0.158

  28

  天津

  -0.764

  13

  内蒙古

  0.157

  29

  北京

  -0.795

  14

  江西

  0.146

  30

  上海

  -0.840

  15

  新疆

  0.059

  31

  西藏

  -1.062

  16

  浙江

  -0.005

  上述计算结果和排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综合评价值大于零的省市自治区共15个,占全国省市自治区的48.39%。说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接近半数。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省际差异较大。2004—2006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三强依次为山东、河南和江苏,其平均能力为正的1.042,而排名最后3位的北京、上海、西藏的平均能力为负的0.899。评价值大于零的省市自治区中,山东分值最高,为分值最低新疆的21.5倍。评价值小于零的省市自治区中,西藏得分值最低,为分值较高浙江的212.5倍。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区、长江中游区和东北区,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占全国一半,是我国目前三大产粮区域,对全国粮食产出具有重大支撑作用。4、已列入国家13个主产省区的江西省排在第14位,而广东省进入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13强,名列第12位。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较高,从而使广东省的综合得分较高,进而使广东省进入了前13强。

  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空间类型划分

  依据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可将31个省

  市自治区划分为四种空间类型。

  4.1 强综合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大于0.40,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湖南6个省份。这些省份水土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具有较大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2 较强综合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为0.15~0.40,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四川、湖北、辽宁、广东、内蒙古7个省份。这七个省份中除广东省外,人均耕地资源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名列前茅,粮食的商品率较高,是建立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地区。

  4.3 较弱综合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为-0.055~0.150,主要包括江西、新疆、浙江和云南。

  4.4 弱综合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为-1.07~-0.055,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包括广西、陕西、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14个省市自治区。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反映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子有四个

  反映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子有物质投入产出能力因子、科技能力因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因子和政策支持能力因子,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差的贡献率分别是51.573%、13.366%、12.378%和11.866%。因此,第一因子即物质投入产出能力因子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反映能力最大,其余三个因子的反映能力明显减弱。

  5.1.2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性显著

  目前,黄淮海区、长江中游区和东北区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三大区域。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湖南、黑龙江、吉林、四川、湖北、辽宁和内蒙古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广西、山西、陕西、甘肃、贵州、重庆、福建、宁夏、海南、青海、天津、北京、上海、西藏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弱的省市自治区。

  5.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5.2.1 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保护耕地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切实把耕地减少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95年。(曾用命《承德大学学报》、《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承德职业学院学报》)由承德市教育局主管、河北旅游职业...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曾用刊名:植物生理学报),1964年创刊,主要刊载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有创新结果的原始论文、结合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299/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党...
叉车技术《叉车技术》
《叉车技术》(季刊)创刊于1978年,由全国叉车与工业车辆网主办。为叉车行业新品开发,开拓设计思路,促进行业内外交流和发展,传递新信息,推动技术进步服务。 《叉车技术》...
中国稻米《中国稻米》
《中国稻米》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201/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合信息、...
汽车知识《汽车知识》
《汽车知识》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722/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