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农业与自然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浅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浅谈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何礼胜
【分  类】 农业与自然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 基本情况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帮助机构,其中留守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面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实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带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与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弥补。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呼吁所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6、实施“五个五”工程,有效促进留守学生成长 针对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五自”教育;学生要从“五个一”做起;教师要有“五心”;教师在“五个一”活动中提高;家长要做到“五个一”要求。简称“五个五”工程。(1)对学生的“五自”教育。“自觉、处理、自律、自强、自信”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品质,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与指导的情况下,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对此,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学校、班级和教师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习惯上做起,学校和班级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或个别交流,制定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勇气。(2)在教师中提出“五心”要求。针对留守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差异较大、问题比较多、容易反复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教师在教育上要多动脑筋,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要求教师对留守学生要有“五心”,即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学校精心挑选综合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学生教育的带头人,老师们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学生,以“关爱、尊重、科学”前提,工作中有“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3)在学生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学校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合格小学生”。(4)在教师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这个情况,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开展一次调研,召开一次研讨会,上一堂优质课,从各个方面提升素质,做到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5)对家长提出“五个一”要求。外出的家长,因为远离家乡,很少与家庭,特别是孩子联系。为了弥补在亲情上的缺失,从实际出发,对家长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要求外出务工期间要经常和孩子联系,同学校联系,关心孩子成长。具体要求是:最好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孩子的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与孩子团聚。

  7、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学生更多温暖 (1)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亲情大放送活动。以“一帮一”活动形式,让教师每人帮扶1人以上留守学生,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教育辅导。过节了,为了让孩子感到更多的温暖与关爱,每位教师可以向帮扶的留守学生赠送新礼物,还可以把那些父母不能回家的留守学生,接到家里吃“团年饭”。这样一来,为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送去物质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给他们送去了心灵的温暖。(2)开展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学校可以聘请部队官兵对全校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旨在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紧张而艰苦的军训可以让同学们经受严格的考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军训对留守学生具有特别的意义,既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又增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3)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要把各种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减轻孤独感。学校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三次的单项体育比赛活动,各种学科竞赛、技能比赛,与兄弟学校进行联谊活动,举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尽可能多给留守学生提供机会。这些众多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增加了成功的体验。有学生在“六一”汇演获得一等奖后写道:“想不到自己还能表演得如此好!能在全校文艺‘尖子’的比拼中我能获胜,我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超过他们呢?我想,我一定能!”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干部教育刊物。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坚持改革、开放,把学报办成政法实际部门、法学研究和法...
肿瘤基础与临床《肿瘤基础与临床》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38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短篇...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17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现...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7年,由武汉公安干部学院主办。创刊以来,本刊将此服务公安教育培训,服务于公安现实斗争、服务于公安科研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81/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59年,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是综合性学术理论类期刊。主要以北方少数民族学、蒙古学研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