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农业与自然 > 湖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对湘潭、安化、中方、衡南等县的调研
湖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对湘潭、安化、中方、衡南等县的调研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占虎,宋向宾
【分  类】 农业与自然
【关 键 词】 湖南省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首先,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意志薄弱,缺乏服务基层的主动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制定配套措施,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许多毕业生到村任职,也正是瞄准了这一就业机遇,看重的也正是政府提供的这些优惠政策,真正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的意志薄弱。大部分大学生到村任职,仅是将其作为将来发展的“跳板”和解决就业的“缓冲地带”,并非出于扎根农村的意愿,缺乏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没有在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计划。

  其次,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缺乏引领农村致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虽然整体综合素质、文化水平高,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实际懂得的农业实用技术比较少,加上此前对农村的不够了解,从而无法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据调查统计,从专业知识结构看,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缺少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导致农村基层工作出现“来的不需要,学到的用不上”的矛盾,与我们访谈中乡镇干部所反映的农村需要懂得农学知识、技术的大学生“村官”要求相去甚远。

  再次,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大学生有文化,知识面广,但是刚刚踏进社会,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对农村较为复杂艰苦的环境也不够熟悉,创业又缺乏制度环境、资金项目,这让大学生“村官”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 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议 1.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派机制,坚持自愿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真正把具有奉献精神、能力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到村官岗位上来

  2008年湖南省首次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主要采用高校择优推荐的方式,没有经过笔试和面试程序。在此基础上,2009年湖南省采取高校择优推荐、全省统一考试、市州分别面试录用的方式进行选聘。选聘方式更加正规、高效、完善,对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显提高。就2009年全省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报考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献身基层,形势最好的长沙市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达到了40:1。这充分说明,良好的人才选拔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完成之后,应该有意识的将大学生的能力特点、专业背景同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要尽可能的满足“村官”的意愿,又要适合地方实际所需,使那些具有奉献精神和扎根农村意愿的大学生在基层发挥最大作用。

  2.大力借鉴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完善各项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就全国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历程而言,江苏、北京、重庆、河南等地区开始的时间早,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湖南省开始的较晚,一直在中央的指导下摸索前行,管理经验还不足,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大力借鉴先行地区尤其是江苏省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制度,以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学生“村官”选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完善的、符合地方实际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实施的基本前提。选派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毕竟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与尝试,涉及到农村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需要有相关制度与机制与之配套。当前湖南省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还处于初步的建设阶段,存在一些不足,相关部门需要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参考先行地区管理经验,结合本省实际,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制度。

  3.构建“经常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快速适应农村工作环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对较有代表性的湘潭县31名“村官”的专业背景调查显示,其中文科专业占52.0%,理科专业占48.0%。而涉农专业仅占6.4%,非农专业占93.6%。绝大部分“村官”并不具备实际的农业技术操作能力。这部分“村官”当中,虽然有90.0%出身于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由于长期求学在外,对农村的认识还不深入、不全面。因此,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经常化”教育培训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湖南省已有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制度,而经常化的培训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制定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各地的实际,突出培训重点,发挥各部门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的专项技能培训。构建“经常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是进一步保证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必要措施。相关部门需要统一认识,多方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强度,实现对大学生的再教育。

  4.建立健全引导培养机制,实施个性化分类培养,保证大学生“村官”才适其位,在基层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相关部门应该着手建立实际实用的引导培养机制,实施个性化分类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在全面掌握每一名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行政村的资源优势、产业特点、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在经济基础差、创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任职的大学生,要着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创业致富型大学生“村官”,建立创业基金,给予优惠政策,帮助把关创业项目,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在带头致富的基础上影响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在经济基础一般,环境较为复杂的行政村任职的大学生,要着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管理型的大学生“村官”,依靠专业优势,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对于在经济基础较好,农产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行政村任职的大学生,要着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技术服务型大学生“村官”,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农业技能,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当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并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总之,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清晰、规范、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去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熟,不断提高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5.构建高效的大学生“村官”沟通交流机制,发展“村官”文化,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基层生活

  湖南省的各级村官管理部门大部分都制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制度,但是具体落实情况不是很到位,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不能同上级领导真正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反映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方便,农村生活较为单调,业余时间比较无聊。为解决以上问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协调,统一认识,搭建大学生“村官”同三个人群(村民、县乡村领导干部、大学生“村官”群体其他成员)的交流平台,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的渠道,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倾诉需求。还可以定期编发工作简报,每逢重要节日,及时举办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创办村官报,村官博客和QQ群等,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体会到并肩战斗的快乐,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体卫艺教育《中国体卫艺教育》
《中国体卫艺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
政工学刊《政工学刊》
《政工学刊》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095/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军营视点、...
明史研究论丛《明史研究论丛》
《明史研究论丛》(年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办,《明史研究论丛》收录了元末明初的学风、明代荒政中的报灾与匿灾、明代卫所月粮制...
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
《能源与环境》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5-1272/T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节能技术...
中国建材资讯《中国建材资讯》
《中国建材资讯》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主办的建材类期刊。 《中国建材资讯》读者对象为建材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策划层、决策层、管理层人员,以及...
吉林农业《吉林农业》
《吉林农业》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18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土壤肥料、...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