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机械与建筑工程 > 热红外伪装新方法探讨
热红外伪装新方法探讨
来源:互联网 sk001 | 杨 辉,谢 卫,张拴勤,潘家亮
【分  类】 机械与建筑工程
【关 键 词】 红外隐身;有源目标;热管;纳米周期结构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图2组合表面的光谱半球向发射率与波长的变化关系

Figure2 The relation between of combination surface and wavelength

  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3-4mm、7.9-10.2mm内,光子晶体pc1对理想表面的辐射抑制效果非常明显,组合表面的发射率趋近于零;在4-5mm、10.2-14mm内组合表面的发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计算表明:当基底为处于100℃的理想表面时,在3-5mm内,组合表面的发射功率为2.779W/m2,作为比较,同温度下理想表面在相应波段内的发射功率为15.765 W/m2;在8-14mm内,采用纳米周期结构材料后,可将理想表面的发射功率从138.658 W/m2降至30.621 W/m2。

  在数值计算中发现,一维光子晶体具有多个禁带,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例如增加组分的折射率比),设计周期厚度和填充比(对于一维光子晶体,填充比是指各组分的厚度比),可以扩展带隙,使中远红外双波段实现高反射。但单一结构的光子晶体在中远红外双波段全部区域同时实现就很困难。异质结光子晶体,也称为复合光子晶体,通过将具有不同带隙的光子晶体叠加实现带隙的展宽,可以较好地实现中远红外双波段的高反射。

  3.2高效导热散热结构辐射抑制

  高效导热散热结构是指结合热管和高效散热翅片的复合结构,其特点是能够迅速将热源部位的热量转移到散热翅片上,利用散热翅片的高效散热特性将热量迅速散发到周围环境背景中。利用热管来控制有源目标在工作时热源的温度是实现红外伪装的一种方法

  目前热管技术已经成为航天器热控制的一项重要技术。热管的应用可解决卫星高热流部件的散热温控问题,从而提高卫星热控制的水平及可靠性。热管具有“近等温导热”的特点,它是利用工作介质气液相变的原理传递热量,无需动力装置驱动,传热能力是金属材料的上千倍。可使热量不在目标的发热部位积累,配合以散热设施,能将热量迅速扩散到环境背景中。据报道[7],一种新型平板热管,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在水平状态下最大为1274W/m·℃,在垂直状态下最大为2284 W/m·℃。热管的第二个特点是根据需要可做成各种形状的,由于在某些场合,普通的刚性热管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柔性热管应运而生。1999年日本的SHIMIZU Akihiro报道了他的碳纤维束作干道芯的柔性热管,碳纤维束结构细密,柔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是制作柔性热管干道芯的合适材料。同时当前小型化热管技术的发展为热管在伪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契机。具体有源目标红外抑制模型见图3:

  图3 红外抑制模型

  Figure3 the model of infrared suppression

  针对地面装备发动状态下的红外辐射特征比环境背景高得多,成为明显的暴露征候,容易被红外探测器发现跟踪。设想利用热管将目标表面或内侧发热集中部位的热量收集,并迅速传递到散热材料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去。由于热管的高导热率,使目标集中发热部位发出的热量被迅速的转移,抑制其温度的升高,降低热源处的红外辐射,若再配合以常规红外伪装装备,控制发热集中部位的红外辐射特征,使之与周围背景保持一致,实现目标的热红外隐身。

  4 结语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探测的精度和距离越来越大,单一的伪装技术已经很难实现隐身的目的。一方面需要通过装备的隐身结构设计,再施以各种隐身技术实现一体化伪装。另一方面,目标内在式热红外隐身技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在降低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同时不影响其机动性能。文中介绍的纳米周期微结构材料和热管技术在理论上实现红外伪装效果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应用于目标的内在式伪装,而对于具体装备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宣益民,韩玉阁等.地面目标与背景的红外特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必鎏,时家明等.一种基于光子晶体的红外伪装材料[J].红外技术,2008,30(9):512-515.

  [3] Supcoe R. F., Blue-gray low infrared emitting coating[M], US Pat., 4311623A1, 1982.

  [4] Shan Y., Zhou Y., Cao Y., et al., Preparation and infrared emissivity study of collagen-g-PMMA/In2O3 nanocomposite[J], Mater. Lett., 58(10): 1655-1660, 2004.

  [5] 唐晋发, 顾培夫, 刘旭, 李海峰. 现代光学薄膜技术[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 F.P.Incropera, D. P. DeWitt, T.L. Bergman and A.S.Lavine.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原著第六版).葛新石,叶宏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7] 李时娟,杨彬等.新型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第十一届全国热管会议论文集,2008.9:288-292

  [8] 崔丽萍等.柔性热管的传热试验研究与分析[J].第十一届全国热管会议论文集,2008.9:293-298

  [9] 康建英.热管技术简介[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6,22(9):65

  [10] 魏新宇等.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J].甘肃冶金,2006,28,(3):98-102

  [11] 莫才颂,李权.热管传热及散热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6,16(3):31-34.

  [12] 林荣生.导弹武器装备地下阵地红外隐身装置研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

  [13] 曹红锦.国外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结构技术发展[J].四川兵工学报,2008,29(1):12-16.

  [14] 蔣耀庭,王躍.红外隐身技术与发展[J].红外技术,2003,25(5):7-14.

  [15] 褚万顺,尹炳龙.隐身技术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应用[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2:60-64.

  [16] 党芬等.武器装备中的红外隐身技术[J].红外技术.2006,28(1):50-53.

  [17] 穆武第,程海峰等.热红外隐身伪装技术和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材料导报,2007,21(1):114-117.

  [18] 吕相银等.地面机动目标的红外伪装技术探讨[J].激光与红外,2006,36(9):893-896.

  [19] 张建奇,方小平.红外物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2125/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思想战线《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杂志,于197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3-1002/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东盟论坛、...
中国材料进展《中国材料进展》
《中国材料进展》(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办. 《中国材料进展》报道内容由原来的稀有金属及其相关材料拓展到金属材料、无...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213/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丝...
海关法评论《海关法评论》
《海关法评论》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在发展日益繁荣的法学部门中,海关法并不十分起眼;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外交往空间的拓展,海关法显示出十分...
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836/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