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现场工程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我们一方面积极联系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地深度合作,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标准与技术,引进企业的工程环境与培训理念,建设数控实训基地。目前该基地已作为劳动部的数控人才培训基地。而本课程的数控维修实训项目是实训基地的重要项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赢得了校内外专家的好评。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为企业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和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习项目。
四、培养师资,构建“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高校教师引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般教师均缺乏企业的实际经验,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更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加强与企业与行业的联系、合作,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我们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即将企业、行业的人员请到学校来指导我们的教师。如请资深数控教授来学校作专题学术报告,使教师对数控技术现状和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请制造行业数控维修专家,对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和一些疑难杂诊以一个个案例的形式给我们的教师进行深入简出的讲解,并与我们的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手把手的把一些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步骤、处理问题的经验传授给教师。
其次,我们通过“请出去”的方式,定期让教师到专业数控设备维修公司制造厂参与实际数控设备的改造与维修,通过接触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维修和改造项目,使我们教师积累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估计课程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研究,对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机床的参数设置、程序设计、机床的调试等环节有了深入了解,从而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及教学仿真的开发、编写。
五、编写特色系列教材,固化课程改革成果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培养学生的媒介,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固化和推广的载体。因此,我们根据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按照数控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的特征,编写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的课程教材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实验指导书等特色系列教材。在课程教材中,课程内容是以数控维修现场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的逻辑为主线展开,在丰富的实际故障分析诊断案例中,将相关的理论、原理融入进去。同时在教材的许多内容及时反映了上海以及全国数控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理论。而实验指导书则是紧紧围绕我们设置、开发的实验实训项目以及自行开发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设备而进行编写的,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 [Z].2006-11-16.
[2]张梁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
[3]杨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 [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4]宋清华.人才强校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6).
[5]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J].中国大学教育,2006(2).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上海大中型电机》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