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培养学生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建的教改联合体ECSEL (Engineering Coalit ion of Schoo ls fo rExcellen t in Educat ion and L eadersh ip) , 它由MIT(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7 所不同工科院校组成。ECSEL 认为, 设计是工程的本质, 是思考、领悟、做事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地处理多种约束的能力、判断能力、解决模糊和不确定问题的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ECSEL 倡导将活动和练习引入所有课程, 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对一年级课程的规划中, 所有课程都是基于课题的, 学生只有将各种技能和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课题中的问题。
只有把工程师的“ 应知、应会、应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实施整合工程教育, 将设计教育贯穿于工程教育全过程, 以问题尽可能是现实问题为基础驱动教学过程, 使学生带着问题、为处理问题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非技术、知识与经验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有效地养成工程师的认知和做事方式, 体认工程师的做人道德。
在工程制图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要求每位同学做同样的事,把一个工作原理简单、零件总数很少的理想化齿轮油泵进行测绘,不存在分组分工合作,不利于对上述要求的培养。如果能够提高课程设计的总体难度与总工作量,将这些总工作再进行分解,每组完成其中一个分支,每个组员完成分支中的一部分,最后将各组的工作综合完成课程实际项目。这样的设计过程强调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体验真实工程设计的过程。
2.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不同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后续课程和专业课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不同工程类专业的工程师对工程制图内容的职业需求。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那些简化到非常抽象的几何模型,而很少提及模型的工程应用背景,造成学生与工程脱节。工程师认证标准强调课程教学面向工程实际,面对不同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引入其工程领域的工程实例,进行工程案例教学。比如,对于模具专业学生的工程制图课程,引用模具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模具的工作原理、测绘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表达方案、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注写。其次,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视不同工程专业而定,对工程制图要求较高的工程类专业,比如,像模具专业、包装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专业、材料成型专业、建筑专业等,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此,必须对工程制图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专业需求为准绳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成型专业、模具专业等,对建筑类制图不需要掌握,完全可以删除,对成型专业可以将交焊接件的表达补充进教学内容,对模具专业的可以补充塑料模、金属模、脱模机构等部件的表达。
3.考核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考核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考核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考核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考核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由于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考核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考核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考核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应试"教育中,考核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把各种考核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考核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具体到工程制图课程的考核方法可以有:学生自主作业、课堂测验、攒写小论文、期中期末考试、小制作、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绘制工程实际产品的图纸进行试制等。成绩评定可以由指导教师、学生自己、小组成员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等项目进行考核,再结合应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五、结束语
工程制图是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后续课程的教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工程师认证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适应大工程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培养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寿文: 21 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2期。
[2] 陈卫增: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与高等工科课程体系的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3]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科教育研究,2005(2).
[4]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5]李茂国 张彦通 张志英: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