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要通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正式组织多方位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突出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创造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活动的品位和水平,增强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感,从而起到削弱消极的非正式组织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的作用,吸引大学生自愿的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向学生正式组织靠拢。
2.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引导非正式组织走上规范化
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在充分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同时,予以关心与引导。如通过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与场所,帮助制定章程与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扶持一批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发挥他们的正向作用,使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正式组织活动的补充。在时机成热的时候,将一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团委、学生会下属部门作为社团进行规范管理,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服务。
3. 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惩治有破坏倾向的非正式组织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发现和转化反抗型非正式组织(如独立学院普遍存在以同乡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学生团体,其形式多为“同乡会”、“同乡联谊会”等,此类组织跨系和院校,重乡情,成员较固定,组织较严密,活动亦较有规律,不同地区之间常存在利益冲突,容易滋生群殴等破坏校园安全稳定的问题)。对这类群体要密切关注,对那些消极落后、经教育后仍不能转化的非正式组织要坚决取缔,决不能放任自流;对反抗型非正式组织一旦具有破坏性倾向,一定要严肃处理,及时惩治、既要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教育和挽救失足者,使之悔过自新;又要坚持以法治校的原则,对触犯法律者,一定要坚决打击,严厉制裁。
总而言之,只要对非正式学生组织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克其短,扬其长,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独立学院各种规章制度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然而,管理工作的实质成效,决不是条条框框所能决定的。尤其管理对象是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人,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所以,情感沟通、互相尊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将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学生工作中,可以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永灿.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工作[J]. 东方企业文化·远见, 2011, (11).
[3] 唐建伟.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应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4] 彭波,张静.高等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 [J].发展(学术纵横), 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