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试探冷战后东亚经济的历史轨迹与走向
试探冷战后东亚经济的历史轨迹与走向
来源:互联网 sk006 | 李加洞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后冷战    亚太  自由化  一体化  多元化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1990年代早期,东亚地区对于政府主导的地区一体化缺少兴趣,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主张通过地区合作的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此时,东亚地区主义主要是基于市场引导下的经济合作,其中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公司在本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来推动。本地区缺少对政府主导地区主义的热情在1990年代后期最明显地表现出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组织(EAEG)集团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冷淡反应,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担心被排出在本地区反对所致,最后在美国的同意下,EAEC只是在APEC框架下的一个分支机构。

  与欧洲和北美洲相比,东亚地区在经济合作、地区一体化方面相形见绌,自然就更不用说政治方面的合作了。历史的因素、亚太地区内部的巨大差异以及本地区与外部程度不同的纽带都阻碍了它们在国际协谈中采取一个共同的声音,也阻碍了本地区内部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在东亚走向地区一体化方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更像是一个辩论的俱乐部而非代表一方利益的谈判主体,其决议难以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其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甚至南美洲一些国家,它们自然强调自身利益而非为亚洲考虑。因此,APEC也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太经济共同体。⑧再如东盟在1967年成立后就演变为一个反共组织,主要在安全问题上发挥作用。尽管也努力促进东盟内部的贸易和投资,但东盟国家一直主要是与其它地区从事经贸往来,内部彼此之间的经济互动很少,如果将新加坡排除在外,那么东盟国家内部的贸易仅占东盟总贸易额的5%。⑨冷战后东亚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发展较快,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本地区多数国家的最重要出口市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仍是如此。东亚与欧洲的经济规模仍然超过本地区内部的贸易和投资。日本在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对亚太多数国家和地区至关重要,但日本在对外出口和投资上仍主要以美国为目的地,相对较少地依赖本地区。任何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三角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都会导致东亚内部经济互动的增长,但实际上这只是毗连地区性一体化而非代表整个东亚。同样,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也会导致外贸数字的上升,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意味着香港更加与中国内地经济融为一体。

  冷战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相对较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虽有发展但基本上仍是一个松散的合作机构,但所有这些都随着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发生变化。多数东亚地区的政府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理危机的不当表示愤恨,对于美国政府反对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以应对未来危机的做法也表示痛恨。东亚地区的政府只有选择其它的方式方能更好地应付未来出现的危机,而推动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应是解决本地区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冷战后至危机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得到较大发展,但它毕竟不是代表东亚地区的经济组织,东亚地区对于推动本地区一体化所扮演的角色有限,但危机后东亚政府则积极地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另外,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巨大压力也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支持政府主导的一体化。

  当前东盟10+3(APT)是本地区较为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战后东盟各国几乎都是从欧、美、日引进资本和技术,并集中发展了煤炭、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产业,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也极其相似,致使东盟区域内部贸易长期没有大的扩展。经济日益兴起的中国、经济强大的日本和作为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必然为东盟带来无限的商机。1996年为参加当年3月份在曼谷召开的亚欧会议,东盟邀请中日韩三国加入作为亚洲的代表, 1997年在吉隆坡东盟峰会上10+3政府首脑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举行,之后每年都定期举办一次10+3政府首脑会议以及各种部长和官员参与的会议。东盟10+3(中日韩)为解决东亚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合作和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例如,东盟成立了亚洲证劵市场,这样,亚太地区的货币以公共或私人证劵的方式就可以进入其它本地区的经济体而无需再通过美国。同时,APT也为发展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盟—日本以及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平台。目前,APT应是最好的亚太经济一体化形式,至少APT的领导人已表示此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东亚贸易自由区。⑩由于受东亚地缘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东亚地区的一体化不可能很快达到欧盟一体化的程度,但从短期来看,人们期望东亚首先能对内取消关税,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对外则保留关税以应对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竞争;从长期来看,随着东亚内部生产网络的形成,内部贸易投资流动的增加以及面对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压力,APT完全有可能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当然也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比APT更加统一的一体化组织,如东亚共同体。

  东亚经济的主导者:谁主沉浮

  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凭借其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超强军事、经济实力维持着对亚太绝对经济霸权,即使在19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面临日本等国家经济的挑战的背景下,美国仍然是东亚经济的主要主导者,在援助、贸易和投资方面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尤其美国一直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从70年代起随着日本在东南亚经济的渗透,美日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但相比较而言,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比日本从东盟进口相对更多的工业制成品。11而日本从东盟主要进口的是原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

  冷战后东亚仍就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贸易和投资市场也迅猛扩大,美国也就越加依赖亚太市场,如1986年东亚大约36%的出口都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出口中只有23%进入东亚,但到1991年对美国的出口仅占东亚总出口的24%而美国对东亚市场的依赖则上升到了其世界总出口的27%。另外,由于美国国内储蓄难以满足基本的投资要求,美国也越来越依靠东亚的富裕资本,如日本、台湾和本地区其它富裕资本的投资者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同时东亚也成为美国私人企业的重要投资来源。

  冷战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在东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1990年代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同美国经贸关系发展最快的地区,1992年美国同亚太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48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650亿美元,以及美国同欧洲2270亿美元的贸易额。美国向东亚的出口为其提供了25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东亚地区也是美国公司重要的投资场所,1992年底美国在亚太的直接投资额超过780亿美元,到1993年又增长了21%,大大高于美国对其它地区的投资增长额。随着亚太在美国经济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美国开始更加重视东亚地区,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强调,“对美国利益而言,没有比亚太地区更为重要的地区了。”助理国务卿洛德在参议院提名听证会上更是声称,“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能够比亚太地区更重要,明天在21世纪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够像亚太地区那样重要。”12克林顿上台后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并领导亚太经济的发展,谋求创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另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力图扩大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1993年美国作为东道主在西雅图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克林顿在会上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就是要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协商性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机构,以此为杠杆推动东亚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扩大美国企业进入太平洋市场的机会。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河北审计《河北审计》
《河北审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China World Economy《China World Economy》
《ChinaWorldEconomy》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的双月周刊。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也吸引广大广告...
广州建筑《广州建筑》
《广州建筑》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229/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建筑材料、...
中国民族《中国民族》
《中国民族》杂志是中国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创办于1957年,是报道中国55个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状况的一份中央级新闻...
时代财会《时代财会》
《时代财会》专业范围:社科类财经、会计月刊,报刊上宗旨为广泛涉猎理财活动空间。突出反映财经工作热点,深入探讨会计理论实务注重服务政府决策。荣获中文核心期刊(...
电网技术《电网技术》
《电网技术》杂志,于195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410/TM,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讨论与建...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