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制定科学的政策,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灵活就业人员大多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收入高低悬殊,因而其医疗保险需求也不一样。简单套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将会导致收入低的没有能力缴费参保,收入高的认为参保后待遇低不愿参保。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相对较高,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时参加,缴费约为职工平均工资的1/3,这对有单位负担费用的人员来说还可以接受,但对于完全由个人缴费的低收入人群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对已与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用人单位必须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未与单位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其他灵活就业人员,政府依据“少缴少保障,多缴多保障”的原则,把灵活就业人员收入划分若干缴费层次,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缴费年限。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选择的参保方式不同,费率不同,缴费年限不同,其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同时政府适当降低住院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鼓励并方便困难群体参加住院医疗保险,并对“4050”人员、失业人员,尤其是低保家庭等困难群体参保予以政府补贴。
(二)加强基金管理,构建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城镇非从业人员的“救命钱” ,为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对基金的收缴、支付和管理,都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防止基金被挪用、挤占和贪污。同时,要加强管理统筹基金的使用。目前虽然不能实现跨省统筹,但可在省内各城市之间实行统筹管理,形成较大的基金储备,提高基金的共济能力,增强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了保证参保者在不同险种之间转移与接续。各省可以考虑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全部统一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有效整合医保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由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属于互助合作医疗模式,目前部分城市尝试整合这两种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对医疗保障不同层次的需要,笔者建议,在确立基本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可适当设立一定的费率档次,由参保人员按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需要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医疗保险“套餐”,提高保障待遇水平。关于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之间存在筹资水平、缴费比例以及缴费年限如何互认的问题,目前有些省市如安徽省马鞍山市、江苏省苏州市等,规定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间的年限可以相互折算,或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居民可自愿申请一次性补缴两种医保的可能缴费差额,以实现缴费年限的直接合并。各地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实现参保人员自由转换参保类型,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全面合并。
(三) 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根椐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低于职工医疗保险但又高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居民医保的待遇水平应在确保基金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在两者之间的居中水平。各地可视医保基金和财政投入状况,出台城镇居民医保门诊费补助制度,与新农合医保门诊费报销政策相对接。对未享受特殊病种门诊报销政策的参保人员,给予一定比例门诊费报销补助。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两年内未发生住院费用的参保人员实行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对连续几年未发生医保费用的参保人员,可在缴费时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减免部分由财政补助,以鼓励居民参保续保的积极性。另外,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医疗需求。大学生患病率较低,但具有突发伤害事故较多(如运动损伤和交通事故伤害等)、患大病学生时有发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垫付能力弱等特点。因此,在保障水平上适当降低住院赔付起点,提高最高赔付标准应,并涵盖大学生的普通门诊医疗保障。
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医疗救助方面也要不断改革创新。笔者建议建立梯度救助办法,对不同支付能力的参保者发放不同的医疗救助卡,不同的医疗救助卡有不同的起付线、支付率,并注明个人基本情况及参保类型,从而使他们可以享受不同的医疗付费优惠待遇。适当限制定点医院的选择,并要防止他人顶替、冒用。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助,使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等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能够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加强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探索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
(四)建立跨区域的医保联网,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跨区域医保联网是解决异地转诊、就医困难最适当的办法,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促进省内跨区域流动的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地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的医保联网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政策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笔者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科学、规范的政策措施,开发出具有类似银行银联卡多种功能的网络服务体系,以实现省、市、县联网,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医院——医保管理机构的数据实时联网,完善数据交换和指标运行分析体系,及时监控医疗服务行为,对异常变动数据进行追踪,为分析决策提供直观有价值的数据。
(五)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看病难、看病贵实质上是“看大病、看重病贵,到大医院看病难”。当中的原因就是大医院与社区小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差巨大,使老百姓对小医院没有信心,无论大病小病都宁愿到大医院排长龙看病。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公立大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提高广大社区医院的水平。大医院要对口支援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全科医生的技术培训,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放心就诊,为实现“社区首诊制”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设备,改善医疗环境,从硬件设施上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环境。第三,强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将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功能赋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 第四,建立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和统筹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科学合理设置参保药品目录。外国经验证明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和合理的转诊制度是引导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方式。通过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和康复在社区、大病救治进医院”,为城镇参保人员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