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术标准实施的关键要素
1、市场主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的产品标准也逐渐向贸易型转变,标准的市场性也就应运而生。标准的市场性,就是指标准的技术要求、技术水平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参与市场的竞争性。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使标准处于领先和稳固的地位。任何标准都是市场运作的结果,经过市场检验的标准才能成为真正的标准,而不是由某一家企业去主导标准的形成,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标准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标准化的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并非危言耸听。而“得标准者”也正是牢牢把握标准的市场性者。
2、标准先行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和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不断加深。实践证明,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本,而是取决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而对内嵌知识产权的国际技术标准的掌控,则成为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技术标准的设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乃至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成为国际分工和产业利益分配的重要的潜规则。“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得标准者得天下”己成为产业界人士的共识。
3、利益平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科技强力推动、主管部门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协调一致的原则,努力提高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和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发挥技术标准的优势和作用,打造进入国际标准研制行列的绿色通道,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技术标准工作新局面。
三、技术标准化战略实施的阶段
竞争
阶段 创新
阶段 融合
阶段 联盟
阶段 扶持
阶段
图2技术标准实施阶段
如图2所示,技术标准实施阶段分为竞争阶段、创新阶段、融合阶段、联合阶段和扶持阶段。
< >竞争—全球技术标准争夺阶段转型时期,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我们迫切需要从技术的跟随者向技术领先和产业主导这样一个角色转变,其中技术标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的前期,由于各方面,包括技术、资金、人才、体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一开始就进行完全创新是不现实的,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是基于客观的正确选择,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最终的选择。现在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主导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走上技术、标准创新的路,或者说一味地吸收利用外来技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发展,因此这种对于先进技术、标准的强烈渴望是我们创新的原动力。在最近十几年中,我国在资金、基础科学、人才、发展体制等方面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基础,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为更高层面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厚积薄发,这些也是标准创新赖以进行的基础所在。
(三)融合——遵循国际技术标准阶段
国内企业遵循标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该战略实施10多年来,对我国产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民用高科技在引进和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本国的巨大消费市场驱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尚处于学习阶段;中国存在着一定的贸易壁垒。这一时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竞争,中国企业凭借本土优势获得发展。
(四)联盟——技术标准产业化阶段
技术标准产业化是依靠企业联盟的形式发展的。企业联盟已经成为技术标准产业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制定标准的主要形式。可以说,运作联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和实质,而标准文本只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从我国产业结构总体来看,结构不平衡,实力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靠单个企业去制定、研发、推广自有标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考察国外的经验,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新兴公司,大多采用了企业联盟的形式来联合主导标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标准就是为了实现产业化,可以说,产业化是一个衡量标准能否成功的试金石,也是标准的价值体现。产业化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组建合理高效的产业链。联盟聚集了业内各个环节的厂家,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宣传推广、营销策划等整个环节都能实现最佳组合。
(五)扶持——政府树立宏观调控职能阶段
技术标准战略目标就是要迎接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充分满足本国及本地区发展的需要,以解决围绕标准的问题为切入点,完善标准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完善协调机制,构建技术标准与技术研发的协作平台,加强技术标准在我国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就要树立起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就是通过市场的引导,充分发挥协会和企业的作用,去推动那些适应市场的、技术领先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首先,要通过市场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企业去制定、实施标准,企业是制定,推行标准的主体。其次,在涉及安全、质量、健康、环保等关系国家利益的领域,必须推行“强制性标准”,国家、政府是推行标准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加快制定和实施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07
2、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 2005
3、赵英.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与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蔡四青. 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王伍.技术壁垒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