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彬 南京工业大学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供给结构 大学生就业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着相互的关联,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相联系,产业升级必然改变人才需求结构,三次产业彼此构成关系的变化决定其人才分布,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不同人力资本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分布的依据,不同产业类型与大学生就业存在强与弱的关联。高校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要与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保持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供给结构 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 G649.21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换是三次产业及内部构成相互比例关系调整变化的过程,各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的变化决定社会劳动力的就业分布与构成,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劳动者的属性,因此,大学生就业结构是知识劳动者在三次产业就业总量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转换改变三次产业构成及其内部行业间相互关系,也改变大学生就业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对于科学地认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与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发挥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推动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产业结构的转换通常以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的变化来反映,产业结构转换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升级又被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技术结构升级相联系,因此,在不同产业中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和不同技术组合的搭配及其在技术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对大学生就业在产业间分布产生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要求人力资本供给要素的支持,研究两者间关系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趋势及特征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换是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也有所不同,从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变化中,可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趋势。
表1:中国产业结构转换趋势
  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15.9 50.9 33.2
2001 15.2 51.1 33.6
2002 15.4 51.1 33.5
2003 14.6 52.2 33.2
2004 15.2 52.9 31.9
2005 12.6 47.5 39.9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1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总体上保持上升的态势,但有上下的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呈小幅的上升。结合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见表2)第二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贡献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持了增长,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2年后有减弱的迹象。
表2:中国三次产业贡献率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4.4 60.8 34.8
2002 4.5 49.8 45.7
2004 7.7 52.2 40.1
2005 6.3 54.7 39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产业结构转换是生产效率、市场需求、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三次产业内部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也要随之变动。
1.第一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化
第一产业内部构成变化是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的变化,主要反映食品结构的升级,即粮食消费的降低和渔牧业所占比重的上升。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1显示:种植业所占比重呈下降的态势,而牧业呈现增长的态势,渔业保持相对的稳定,林业保持小幅的增长。第一产业内部生产部门变动的状况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1)食品结构的升级使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种植业所占比重降低与牧业所占比重的上升,说明居民膳食结构从单一的谷类加蔬菜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内部结构中,谷类生产所占比重下降,而蔬菜和瓜类比重上升。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从单一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过度,由精工细作小生产方式向机械化作业方式转化。2000年至2005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分别增长了68.9%,82.8%和61.9%;由市场化程度较低向商品化程度较高方向发展,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蔬菜和水果分别增长了1.49,3.95.1.09和1.33倍.猪肉、羊肉、家禽、蛋类、牛羊奶、水产品分别增长了,1.068.1.58、1.19.2.09.1.66.4.22.1.42倍,显示农业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
(3)技术结构的升级为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农业技术结构是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和替代的过程,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融合、交叉和渗透形成有机复合的技术群,改变了单一技术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实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林牧鱼保持增长的生态环境,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产品质量和结构得到改善。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是在需求引导下,农业技术结构推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优质化和不断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过程,农业技术结构变动以实施新技术为主要特征,如生物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辐射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多色农业技术等推广改善了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与此同时,农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带动了技术人员需求的增长,具体而言,种植业中园艺和农艺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较强。林业类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保持相对的稳定,畜牧类大学生毕业生仍将增长,从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中,也验证了研究的结论[1]。
第一产业内部变动特征是由单一结构向多样化结构发展。人才需求的种类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多样性,从结构变动的状况看,市场变化对结构变动影响较大,因此,对大学毕业生专业需求也更有灵活性的特征。在层次结构上,应用性人才尤其是为基层农村服务的应用性人才会有相应的增长。
大学毕业生结构的区域性特征显著。第一产业受资源和环境相互影响较大,我国经济作物区域性的特征决定了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区域性农作物分布与构成决定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如精准农业的实施是基于3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和智能装备对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并定位精确实施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要求大学毕业生既掌握农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在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中具有复合性知识的大学生毕业生需求将呈现增长的态势。
农牧渔业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2],加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这些行业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呈下降的态势,而在其劳动力就业总量中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3],要继续实现牧渔业的增长,就要实施集约化和科技增效的发展战略,劳动力也将从生产一线转向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岗位,并通过增加技术的手段获取产业效益的提升。这种转化有利于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
2.第二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化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水电燃气供应业。制造业中按内部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其GDP大小排序,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所占制造业GDP比重按上升、平衡和下降行业三种情况列表:
 
表3—1   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处于上升的行业        单位:%
序号 行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9 13.9 14.9 16.6 17.6 17.1 16.7
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1 9.3 9.1 10.1 12.3 12.4 11.9
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3 6.4 6.0 6.1 6.2 6.4 6.6
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9 3.7 3.9 3.7 3.9 4.0 4.1
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3.0 2.7 2.8 3.2 3.4 4.5
5 金属制品业 1.6 1.7 1.7 1.8 1.8 1.9 2.0
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3 1.4 1.3 1.7 1.4 1.5 1.6
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 1.0 1.0 1.3 1.3 1.3 1.4
8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8 0.8 0.8 1.4 1.1 1.2 1.2
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3 0.3 0.3 0.6 0.5 0.5 0.5
1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1 0.1 0.1 0.4 0.5 0.5 0.5
11 家具制造业 0.1 0.1 0.1 0.4 0.5 0.5 0.5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范围:大中型企业
表3—2   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处于相对平衡的行业        单位:%
序号 行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6 1.8 1.8 1.6 1.6 1.6 1.5
2 食品制造业 1.6 1.7 1.8 1.6 1.6 1.6 1.6
3 塑料制品业 1.4 1.4 1.4 1.4 1.3 1.4 1.3
4 橡胶制品业 1.1 1.1 1.1 1.1 1.1 1.1 1.0
5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4 0.4 0.4 0.4 0.4 0.4 0.4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范围:大中型企业
表3—3   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处于下降的行业        单位:%
序号 行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9 13.9 14.9 16.6 17.6 17.1 16.7
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9.7 10.3 11.7 11.2 9.9 9.0 9.3
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0 7.8 7.6 6.6 6.7 6.7 6.5
4 纺织业 6.0 5.3 5.0 5.3 4.6 4.8 4.5
5 农副食品加工业 3.5 3.5 3.5 3.1 3.2 3.1 3.0
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3 3.2 3.0 3.0 2.8 2.8 2.8
7 烟草制造业 3.2 3.3 3.5 2.6 2.3 1.9 1.7
8 饮料制造业 3.0 2.7 2.5 1.9 1.5 1.5 1.5
9 专用设备制造业 3.0 2.6 2.6 2.9 2.6 2.5 2.6
10 医药制造业 2.7 2.7 2.8 2.3 1.8 1.9 1.8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2.3 1.6 1.4 1.3 1.3 1.4 1.4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范围:大中型企业
表3:(1—3)数据显示:在统计的28个行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所占制造业GDP比重保持上升,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16.7%,成为制造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说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主要是通过产业升级带动下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所致。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多数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轻工与消费品制造业保持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贸易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金属制品业保持上升,说明制造业结构层次不高。
(1)人才需求结构在现代制造业内部的构成与分布变化
为了便于比较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在表3:(1—3)中对比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制造业内部结构从工程技术人员在不同行业分布构成变化中,也能反映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表4—1   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处于上升的行业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3 8.3 8.2 9.3 8.7 11.9 11.9
2 纺织业 5.9 5.9 5.8 5.8 6.6 6.9 6.4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5 5.6 5.7 5.9 6.8 6.9 7.0
4 金属制品业 1.6 1.8 1.7 1.7 1.9 1.9 2.3
5 塑料制品业 1.2 1.3 1.3 1.3 1.2 1.4 1.5
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7 0.8 0.9 1.3 1.3 1.4 1.7
7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4 0.4 0.6 0.7 1.0 1.0 1.2
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4 0.4 0.4 0.8 0.8 0.6 0.5
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3 0.2 0.3 0.4 0.5 0.6 0.7
10 家具制造业 0.1 0.2 0.1 0.3 0.5 0.4 0.6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4—2   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处于相对稳定的行业        单位:%
序号 行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2 3.7 2.9 3.2 3.0 2.8 3.2
2 农副食品加工业 2.2 2.3 2.5 2.1 2.4 2.1 2.2
3 造纸及纸制品业 1.7 1.8 2.1 1.8 1.8 1.5 1.7
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6 1.6 1.6 1.5 1.4 1.7 1.6
5 食品制造业 1.4 1.5 1.6 1.8 1.5 1.3 1.4
6 橡胶制品业 1.0 1.1 1.0 1.0 1.1 1.1 1.0
7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7 0.7 0.7 0.6 0.5 0.6 0.7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4—3   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处于下降的行业        单位:%
序号 行业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5 10.9 10.9 10.8 10.5 10.4 10.4
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1.2 10.9 10.9 10.1 9.7 9.0 8.6
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7 9.3 9.3 9.4 9.6 9.1 8.6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7.5 6.9 6.5 6.1 7.0 6.5 6.6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9 6.1 5.9 5.5 5.2 4.8 4.6
6 专用设备制造业 5.6 5.1 4.8 6.0 5.5 5.1 5.2
7 医药制造业 4.3 4.2 5.5 4.3 3.7 3.6 3.6
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9 4.1 3.8 3.6 3.9 3.8 3.6
9 饮料制造业 2.8 2.8 2.8 2.5 2.0 1.9 1.7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 1.3 1.1 1.0 1.0 1.0 1.0
11 烟草制造业 1.1 1.0 1.1 1.1 1.0 0.8 0.7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4:(1—3)统计显示:制造业内部人才分布结构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技术从业人员所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在5%以上,说明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主要集聚在这些行业中。我们看到制造业内部行业中,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增减与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存在以下的关系:
一是正向变动关系;即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增长与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增长保持一致。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增长与其产业产值所占GDP增长保持一致,表明行业工程技术人才所占其劳动力比重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行业发展与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增长保持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说明这些行业增长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关联性较强。
二是负向变动关系。即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与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均呈现下降的态势。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与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劳动力就业总量比重呈下降的态势,反映出行业的扩张能力出现衰减的迹象,社会需求和行业技术水平成为制约其行业扩张的主导性因素。负向关系表明这些行业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较弱。
三是逆向变动关系。即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增减与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变动呈反向的关系。包括两种状况:一是行业产业产值所占制造业GDP比重上升而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呈下降的状态;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增长与工程技术人员需求呈反向的关系,说明这些行业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的增长并没有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在其劳动力就业总量中的份额,表明行业的扩张延续外延式的发展模式。这类行业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增长作用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行业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下降,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却保持增长,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类行业主要涉及轻工和消费品制造业,说明这些行业技术结构有“高移”的趋势,也体现了传统制造业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的发展态势。这些行业所占制造业GDP比重下降,但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仍然具有促进作用。
四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工程技术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与其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上下波动影响不大,即工程技术人员与其劳动力就业总量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其行业劳动力就业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在行业技术相对成熟,工艺和生产技术条件相对变化不大的状况下才会出现,因此这些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会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增长。这类行业对大学生就业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2)建筑业内部构成的变化
5:建筑业内部行业变动状况
  行业所占建筑业GDP的比重%
 
年份
所占第二产业GDP比重% 房屋工程建筑 土木工程建筑 建筑安装业 建筑装饰业 其他建筑业
2000 12.12 66.66 14.63 12.95 3.43 2.33
2005 11.64 59.45 27.04 8.47 3.58 1.46
资料统计来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建筑业内部房屋工程建筑所占建筑业的GDP的比重最大,土木工程建筑增长较快,建筑装饰业稳步提高。居民住宅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工业与商业及公共建筑物在建筑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房屋工程建筑占建筑业主导的地位不会改变。土木工程建筑增长最快,反映中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发展较快,由此带动工程技术人员、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机械设备维护和操作人员、设计与工程监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增长。
建筑装饰业保持了小幅的增长,与建筑装饰业相关的产业,如建材类、陶瓷类、金属类、涂料类、玻璃类和复合类等行业受益最大。由于这些行业中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这些行业中技术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3.第三产业内部的构成变化
从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中,第三产业内部分为六大行业,将六大行业按所占其GDP比重大小排序,依次为: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在六大行业中所占GDP比重处于上升的行业是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及住宿餐饮业,而其它行业均处于下降的态势。(由于第三产业统计口径的变化,2000年有的数据空缺)见表6:
表6: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服务业所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
年份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2000 15.91 21.07 5.54 10.56 10.71 36.19
2002 15.02 20.03 5.46 9.24 10.71 39.53
2004 14.41 19.28 5.67 8.35 11.12 41.15
2006 14.50 18.26 5.82 9.14 11.43 40.83
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显著,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而在其他服务业中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处于增长的态势。
从第三产业利润总额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排在前三位,他们的利润率依次为:22.0%、21.37%和3.76%[4],从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性产业划分,根据2005年国家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测算,以行业利润率来判别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按照统计的利润率排序:只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及租赁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表7:第三产业行业利润构成
行业 利润率100%
金融业 3.7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3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4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7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7.24
教育 18.5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0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76
资料统计来源:根据国家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计算得出的数据
 
从第三产业的构成状况分析,服务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大,生产要素配置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属性制约了在这些行业中技术从业人员比重的增加。而在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及租赁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行业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行业保持增长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
制造业的增长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制造业为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业、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的形式转给社会专业化的服务商,如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数据处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项业务交给专业公司,服务外包涉及的领域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专业化的服务是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技能和知识所开展的智力劳动,这些行业的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增长的关联性较强。
()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过程,克拉克定理揭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中国的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变化也应符合这个规律。
表8:从业人员变动状况
年份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1 50 22.3 27.7
2002 50 21.4 28.7
2003 49.1 21.6 29.3
2004 46.9 22.5 30.6
2005 44.8 23.8 31.4
表7:从业人员变动状况(资料统计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8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按着产业结构转换的顺序排列,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增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小幅的上下波动。从业人员的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状况是产业结构内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反映,产业内部构成的变化改变从业人员的结构分布。
表9-1:我国城镇单位行业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比重%
年份 行业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汽和水的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2002 4.42 4.45 27.17 2.71 7.6 5.8 1.06 5.73 1.57
2003 4.2 4.51 27.49 2.71 7.58 5.69 1.11 5.29 1.6
2004 3.91 4.47 28.16 2.63 8.13 5.38 1.14 4.77 1.59
2005 3.72 4.52 28.61 2.58 8.44 5.23 1.18 4.4 1.56
表7-1{资料统计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表:9-2 我国城镇单位行业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比重%
 
 
年份
行业
金融业 房地产 租赁和商贸及其他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002 3.22 1.1 1.67 2.02 1.57 0.48 13.15 4.43 1.16 10.67
2003 3.21 1.2 1.75 2.00 1.59 0.49 13.21 4.46 1.11 10.83
2004 3.15 1.28 1.92 2.00 1.58 0.47 13.00 4.46 1.07 10.88
2005 3.14 1.31 2.02 2.01 1.6 0.48 12.84 4.48 1.04 10.8
表9-1{资料统计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表9(1-2)数据显示:19个行业中,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的有9个行业,下降的有10个行业,从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攀升,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提升较快。在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中,制造业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最大,占到了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28%,其次是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和建筑业。
从从业人员在产业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中,粮食种植的从业人员将继续减少,渔业、牧业和特种农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增长;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从业人员保持增长,从业人员结构主要是对高技能、高技术人才需求的增长,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增长与行业保持持续的增长成正向关系;第三产业中教育事业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大体相当,现代服务业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技术服务类的从业人员保持增长,此外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仍具有增长的空间。
()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变动的特征与趋势
产业结构转换改变产业的产出效率,产业产出效率的提高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所带来的结果。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创新”指一种生产涵数和生产条件的一种组合[5]。而在生产函数中,创新和管理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必然对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分布从属于三次产业技术及管理的相关性岗位,在不同产业中,其技术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有所不同。从分工的角度看,复杂劳动中大学生配比可能要高于简单的劳动。我们可以不同行业技术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表:10-1我国城镇单位行业从业技术人员所占技术从业人员比重                单位:%
年份 行业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汽和水的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2003 2.51 2.13 13.87 2.19 5.16 2.89 1.32 3.25 0.56 5.12
2004 2.38 2.23 13.75 2.15 5.18 2.85 1.41 3.01 0.59 4.98
2005 2.20 2.03 14.01 2.13 5.57 2.56 1.46 2.69 0.60 4.88
2006 2.05 1.96 14.36 2.13 5.56 2.53 1.56 2.43 0.57 4.84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数据
表:10-2我国城镇单位行业从业技术人员所占技术从业人员比重                 单位%
年份 行业
房地产 租赁和商贸及其他服务业 科学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003 0.94 1.17 3.62 0.85 0.23 37.08 11.22 0.94 3.94
2004 1.00 1.15 3.58 0.89 0.21 37.51 11.26 1.0 3.96
2005 1.05 1.12 3.55 0.86 0.20 37.52 11.37 1.05 4.38
2006 1.00 1.21 3.63 0.86 0.18 37.50 11.56 1.00 4.3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数据
表10(1-2)显示:在19个行业中,技术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处于上升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贸及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教育和社会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余的行业呈下降的态势。
技术人员增长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增长保持一致的有8个行业,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贸及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除住宿餐饮业外,技术从业人员与从业人员保持同向增长的行业具有快速发展的特征,这些行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除此之外,教育、文化和社会娱乐业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其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显示其行业具有人才高密度的特征。。
表11: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布结构                         单位:%
序号 行业 行业性质
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
1 金融业 6.0 0.37
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9 0.18
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9 2.7
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7 2.4
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0 0.33
6 教育 0.57 25.4
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5 8.9
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98 1.5
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2.9
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5 1.2
表11:统计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计算得出的数据
 
表11显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部门,从业人员在这三个部门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布结构中,有75%以上的人员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说明我国第三产业整体效率较低,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在第三产业中13个行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除此之外,教育、卫生、房地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将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中的金融、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伴随中间业务的开展及业务领域的拓宽,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将会出现小幅的攀升。第三产业要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效应,要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市场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和管理咨询业等行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能力成为制约其大学生就业增长的主导性因素。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大学生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呈现以下的特征:第一产业由于从业人员出现递减的趋势,导致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大学生就业在第一产业的总量将会受到制约。但就产业发展需求而言,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会保持略有增长的态势。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建筑业及电力和燃气和水的供应业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大学生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将保持持续的增长。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就业吸纳人数最多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第三产业整体效率不高。
假定行业中技术人员所占业人员的比重是大学生就业需求结构的分布,那么,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转换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技术从业人员在行业中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增长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不同行业中技术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是大学生就业分布构成的依据。
二、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及其相关关系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结构相互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产业升级和技术结构不断变化基础上的,产业升级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产品技术结构的复杂化使专业化生产的部门日益细分化,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取得比较的优势,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就得寻求将核心技术之外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公司,由于外包业务需求的增长,促进了产业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是针对专门的业务领域而开展的中间业务,通过专业技术的优势和规模化生产,使其具有成本的优势。产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改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技术人员所占从业的比重的提高提供了产业的背景,有利于大学生毕业生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转换调节大学生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的构成关系。从产业转换的趋势看,由于采用新技术是获得产业利润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的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趋势,所谓产业结构的软化是相对于获得利润的所消耗资源而言,传统产业获得利润的方式主要是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来维持产业的增长,而产业结构的“软化”主要是通过知识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所拥有的知识去创造价值。由于各次产业及其内部构成的关系不同,所采取创造价值的手段与技术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结构要受产业结构的类型调节。
(一)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与质量是大学生在不同产业间及其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分布的条件。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主要反映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进程,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的继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上下波动,说明第二产业承担中国工业化进程任务有所加速,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需求。结构转换的速度对三次产业及部门结构相互比例关系产生影响,由此也为大学生提供在不同产业部门就业的需求。研究表明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技术从业人员所占就业总量不同,如果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意味传统制造业升级步伐加快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提速,将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尽管制造业就业弹性系数不高,但从就业人员结构上看,技术从业人员所占其就业总量比重的增长与大学生就业成正向变动的关系。
产业结构转换的质量是决定性的因素,制约其三次产业及各产业部门间比例关系变化,产业结构转换质量对大学生就业在产业间的分布起到引导的作用。产业结构转换是从效益低的产业向效益高的产业转变,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向低污染和低能耗产业方向转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质量决定其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决定其人力资本的配置方向。从产业融合的趋势看,现代制造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成长提供了条件,两者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制造业发展为服务业成长开辟道路,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提高效益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从中国大学生就业在三次产业分布构成比例关系看,第三产业承担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就统计数据分析看,存在结构性问题。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大学生就业所占比重较低,而大多数分布在生活类服务业行业中。70%以上的大学生不是从事直接创造财富的职业,而在分配财富领域,结构本身说明中国服务业效率不高,产业结构转换质量提升将会改变大学生在服务业就业的构成。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性特征
产业结构转换一般规律决定大学生就业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与构成,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即大学生就业按三二一产业顺序分布。但不同区域空间布局的特征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层次和类型。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对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要优于不发达地区,体现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
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性特征一是体现在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总量,新建项目规模、企业内涵和外延型发展都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经济发达区域对大学生就业需求量要大于经济不发达区域。政府还可以通过采取加大公共服务领域人力资本的投入,派生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二是区域主导产业决定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要素支持,在不同区域中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也有所区别。主导产业与产业集聚带的形成会产生与之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沿海地区的船舶制造业、港口运输业、物流业、出口贸易加工业等、而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较大的地区,对大学毕业生专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大学毕业生专业性要求更多的体现在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中。
()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不断对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必然结果,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技术结构高移的趋势对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不断提出新要求,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将人力资本作为发展战略,必然要以新技术和新产品作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要素配置更加突出人才作用,事实上一些新兴产业人力资本要素已经替代物质资源要素成为企业创造财富主要途径,如信息软件业就是典型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编写程序技能、而且还要懂得用户的商业环境和文化背景。知识、专业和技能成为企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主要特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与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被强化,产业结构高度化,通过复杂技术的形式表现,而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的提高又为复杂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智力的支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产业结构转换必然要通过科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形式表现,大学生就业专业技能只有满足企业创新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需要才能释放出就业需求。
()产业结构转换的水平制约大学生就业需求的总量
产业结构的水平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分为资源型供给结构、资本要素供给结构、技术要素供给结构和人力资本供给要素,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资源要素供给的有限性制约其产业发展的总量,资本要素受资金收益水平影响不可能无限供给,技术供给要素要受教育、科技发展水平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性因素,创新具有派生性的需求,通过创新可以创造需求。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装备投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设备制造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6],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在制造业中的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再加上社会要安置庞大数量劳动力和社会二元结构转型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就业总量要与产业结构转换水平相适应。
()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包括就业总量适应和结构适应。总量适应是指大学生就业供给数量要与各次产业新增技术人才需求量相吻合。结构适应是指大学生就业供给类型、规格和层次与三次产业构成的需求分布相匹配。如,制造业所需人才类型以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主,其知识构成因设备智能化、精密化和集成化的程度来设定,由于产品和工艺精密化水平的提高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体化,通常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的高技能的人才,在操作的层面,需要具有大中专层次的操作人员,而在生产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流程管理等方面需要的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层次。操作层、技术层和管理层构成生产体系中的人才层次结构。
总量适应是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和条件,类型、规格层次适应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条件,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构适应是保持资源发挥效用的关键。首先,结构适应为量的扩张创造条件,一般而言,产业人力资源增长表现其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素有效供给会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促进其产业迅速扩张,其次,产业扩张意味着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又会对人力资源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对大学生就业创造出新的机会,第三,结构适应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受供给总量的制约。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相一致,要经过市场需求信号的传导和提前规划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的时间周期与专业人才培养周期要相互衔接,结构适应要满足产业新增技术管理人才需求的量,如果供应总量偏大,结构也会出现失衡的状态,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就是产业部门人才需求分类量与层次、规格构成与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相吻合的状态。
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换的加速期,美国次级债所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加强科技和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成为产业结构转换的核心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转换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就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结构调整降低前些年招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通过结构调优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为产业结构转换所需要人力资本的要素提供支持,以达到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目的。
三、结论和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体现在各次产业的产出效率
一般而言,产业的产出效率与技术结构的状况相关,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要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最高,也是大学生就业在产业分布构成的主要特征。由于我国产业产出效率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分布的不平衡,技术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事业型组织中比重过高,正是其它产业产出效率不高导致的结果。
产业结构转换决定大学生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从业技术人员与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下降保持同步,但第一产业中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有上升的空间,第二产业从业技术人员所占其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在不同类型产业中有所区别。统计数据研究表明;现代制造业对工科类大学毕业需求会随GDP增长而同向增长,对此类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仍然会维持增长。
第三产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虽然占到70以上,但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并非是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因此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看文科与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超配数量仍然严重,第三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存在着结构性的过剩和局部适应同时存在的状况,结构性的过剩是指某些专业供应总量偏大,如工商管理类、医学类、艺术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7],而在这些专业中,重点高校又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部适应是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衔接较好,面对行业有优势的专业。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调整的原则、方向与策略
高校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相联系,专业结构是专业设置总量与各专业所占比例及其各专业构成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会呈现滞后的特征,假设高校能对人才需求做出反应,并采取调整专业和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人才供给结构调整的周期就会缩短,反之就会延长。
从三次产业转换的趋势看,第一产业产值所占GDP的的比重仍然会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产业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产业规模化的扩大、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将会保持增长,高校应按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从业人员配比的发展趋势调整其人才的供给结构。第二产业中制造业,还处于产业的上升期及技术从业人员所占从业人员比重偏低的状况,因此适当增加工科专业的设置比例,以适应制造业增长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第三产业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企业为了保持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将自己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公司,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出现了生产部门的服务化,服务部门生产化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服务业相比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创新性和专业化要求高的行业,技术从业人员主要通过专业技术从事增值的服务,因此这些行业的就业增长主要是专业技术从业人员。
大学生就业在第三产业的分布状况,说明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供给结构的关联性不高,高校人才供给在第三产业的超量配置,脱离了产业人才需求的实际,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2007年社科院发表的蓝皮书中披露全国50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00万人没有就业[8],而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高校应适量减少文科类对应产业部门超配专业的招生数量。
高校人才供给结构的调整应本着有加有减的原则进行,即工科类的人才供给可以按市场需求的状况适量增加,理由不仅是制造业还将保持增长,而由此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多半是专业性技术管理人才,如2007年市场营销专业需求看,企业需要的是懂专业技术的营销人才[9]。工科毕业生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能力一般来说要优于文科专业的毕业生。除此之外,毕业生在不同产业间的就业具有可逆和不可拟的特征,所谓可逆指的是毕业生知识结构转化的能力,即经过短期的培训可以达到适应转专业的岗位就业要求,一般而言,理工科跨专业就业适应岗位的能力要优于文科毕业生,所谓不可逆是指文科学生跨工科专业技术岗位的可能性要大大低于工科毕业生跨文科岗位的就业机会。
高校要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转换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在专业设置上增加弹性,适应专业化细分的产业发展趋势,在培养模式上以小批量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明显供过于求的专业通过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计划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来降低毕业生就业的风险,实施文理兼容的培养计划,以改变文科毕业生知识结构缺乏数理计算能力的弱点,增加技能性培养的教育环节、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实现知识结构和专业经验与技能的互补。
(三)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转换对人才需求的完整培养体系
从高等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出发,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动态性,因此专业设置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才培养周期决定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具有滞后特征。高校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建立与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供给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由于中国高校类型结构单一,缺乏以短学制为主的培训类高校,导致社会存在紧缺性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大量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结构性矛盾,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与供给结构相错位的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应启动培训类高校的建设,将岗位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以加大毕业生就业适应岗位的就业能力。
成人教育要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社会急需的人才实施短期培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利用产学研的基地,采取以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动计划,政府应采取建立政策支持的导向,鼓励企业建立专项的人才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
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帮助就业困难专业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转型。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高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平台,要把评价指标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联系起来,鼓励毕业生在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内创业,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军,农科学生就业未受寒流影响 [N]中国教育报2008-12-17-5
[2]扬惠,我国农业环境资源问题及其诱因分析[J]农村经济2007(6)102-103
[3]任文硕,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困境、成因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4)90-91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网 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http://www.stats.gov.cn/zgjjpc/cgfb/t20051216_402296629.htm
[5]约瑟夫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73
[6]魏刚,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之路[J]中国投资2006-2-46
[7]蒋廷玉,高校“限招令”折射了什么[N]新华日报2008-12-11-06
[8滕兴才,仍有140万应届大学生未找到工作[N]中国青年报2008-01-04
[9] 2007就业白皮书—市场营销缺少懂技术的人才.http//learning.sohu.com/20070122/n247744764.shtml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608/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306/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当代...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265/TB,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中国慈善家《中国慈善家》
《中国慈善家》杂志,于201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130/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卷首语、...
教育导刊下半月《教育导刊下半月》
《教育导刊(下半月)》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广州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2008年荣获北大核心期刊。 《教育导刊(下半月)》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378/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