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师生协商,全面内化提升
1.善于读题,精于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输入新内容(即读题)是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第一步,它直接决定这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容和发展方向。[4]在学习内容较多的复习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错读、误读、漏读的现象,严重影响复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读题”,改善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逐渐养成一个仔细、严谨和科学的读题习惯。
复习阶段,学生面对高强度练习时,会出现对题目的警觉度不高,一些“似曾相似”的练习,练习没看完急于解决;会出现对题目关注不够,没有分析清楚题目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间的关系,最后大大降低了答题的正确率。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会简单责怪学生“粗心”问题,而没有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
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以师生共同交流,生生相互讨论的协商形式,指导学生在读题时进行分析信息,用符号及时标记出相关重要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将更多注意集中在有效信息上,来帮助学生更加仔细和有效的读题。
笔者在复习六年级《百分数应用》单元时,发现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时,两类百分数问题容易混淆。“已知单位‘1’”和“求知单位‘1’”两类题在形式上明显不同,在复习中笔者关于读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划出“单位‘1’”,明确练习的类型,选择相应方法解决,提高了练习正确率。
2.数形结合,利于理解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形结合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5]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数”和“形”互译过程,将较为复杂、不易理解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信息、理解关系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多种不同形式的图形练习概括为直观准确的数量关系,总结出同类图形练习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笔者在复习《百分数应用》:李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30页,正好是这本书总页数的20%,第二天读后还剩下这本故事书总页数的25%,第二天读了多少页?练习中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正确率不高。“我们该用哪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教师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有部分优秀学生提议用“画图”方法解决,笔者顺势要求学生试着画出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和形间本质联系,以达到数形互补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言,提升学生的复习动机,丰富复习课堂的形式,巧用巩固练习的策略,从多个维度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9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吴庆麟.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5]王增荣.析题意 用策略 获方法[J].中小学数学,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