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试探冷战后东亚经济的历史轨迹与走向

【关键字】东亚经济 历史轨迹 走向 一体化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加洞

【单   位】

【摘   要】  摘 要 冷战后随着美国东亚冷战战略的终结,在美国的压力下东亚各国逐步放开对经济的约束,出现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快速自由化,但东亚新旧制度以及新旧环境并存,历史与现实的矛


  摘 要 冷战后随着美国东亚冷战战略的终结,在美国的压力下东亚各国逐步放开对经济的约束,出现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快速自由化,但东亚新旧制度以及新旧环境并存,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引发1998年席卷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冷战后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增强;东亚经济的主导者开始变化,美国在东亚经济中出现被边缘化趋势,多元化趋势增强,东亚共同体的迹象渐趋明显。

  关键词 东亚经济 历史轨迹 走向 一体化

  1989年冷战结束,在欧洲以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在亚洲以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和马来西亚共产党与泰国政府签署条约为标志。尽管冷战在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遗产依然存在,但共产主义已不再被认为是本地区的威胁,就像冷战是东亚经济奇迹的一大动力一样,冷战的结束也同样对东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冷战的结束,东亚地区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对本地区内部的经济产生动态效应。冷战期间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冷战后出现的新制度以及过去的旧制度和新的环境之间产生的矛盾都会对东亚经济产生影响。

  东亚地区的经济自由化与危机

  冷战时期美国出于反共的地缘安全考虑,向本地区提供大量的援助、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开放美本国市场,长期与本地区保持着贸易赤字。但随着冷战结束特别是美国将重心转向经济,美国在东亚政策中意识形态的因素逐步淡出。长期以来美国与新兴工业体和东盟之间巨大的贸易赤字就更使得美国尤其那些美国内的新保护主义者坚决要求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自由、开放本地区的市场。美国则采取措施如威胁提高国内进口关税等手段强压韩国、台湾和其它经济体更快更广泛地向美国产品开放本地区市场。在美国的压力下,对美国产品在本地区的贸易限制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被取消。美国则又采取措施限制对其本国市场的渗透,美国终止了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美国市场的零关税优惠政策,采取自动出口限制(VER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迫使台湾美元和韩国韩元货币升值。除美国的压力外,全球化也鼓励着亚太地区的政府抓住机会以获得最大利润。①在国内,东亚地区持续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工业扩张,并造就了一批新的商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社会内部变得更复杂和多样化,他们也自然要求政府实施经济改革甚至政治自由化。

  冷战后在国际国内的压力下,东亚地区相继实行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如泰国政府为将曼谷打造成一个地区金融中心,采取了一些金融自由化的方案,取消了各种银行储蓄的优惠政策,减少了对资本投资的限制,改变了向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规定,取消了对外国贸易的限制,并允许外国银行向本地区购买、发行美元贷款。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金融改革措施。东南亚地区的中央银行利率普遍较高,这就

  使得投资者难以偿还贷款,生产者难以维持市场的竞争力,消费者也难以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国内利率过高也同时导致本地区金融机构向国外贷款大量利率相对较低的资金然后再以高利率贷款给国内企业以获取高利息回报。这样,一旦资产泡沫爆发,银行和其它租借机构的不良贷款就会急剧膨胀,也就会导致它们的轰然倒塌。在韩国,到1991年6月底仅有6.1亿美元的贷款被官方列为不良贷款,但实际上来自独立机构的调查估计已超过这一数字15%。②到1995年泰国的短期债务上升至410亿美元,到1997年韩国公司的不良贷款估计500亿美元,大财阀也卷入债务之中,前十个债务利率最高的在359%和1214.7%之间。③另外,本地区的国家外债也急剧增加,据统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外国的贷款就达到了泰国外汇储备的120%、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外汇储备的几乎200%。④在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背景下,国内经济的发展就会因外部资本的流动和不良贷款的日渐增多而变得脆弱。这样,在冷战后旧机制(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机制)被取消,而新制度(如有效的监督干预制度)未建立,或冷战时期的旧制度被保留而又不适应经济自由化的新环境,不足以解决新自由化的经济问题,这就使得冷战后经济的发展面临危机。冷战后政府失控的金融自由化导致泡沫经济破产,最终引发1997年7月自曼谷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

  冷战时期,美国为对抗东亚的共产主义,向本地区提供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开放本国市场,甚至不惜牺牲部分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来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并积极推动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国不再有地缘冷战的顾虑,于是要求本地区经济自由化,更大程度地向美国产品开放,美国再也不会将所有的好处都让与东亚了,而主要考虑自身在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可以说在缺少对经济活动监督的情况下,经济活动自由化无疑是导致危机的一个最重要因素。⑤在危机即将来临前向泰国和其它经济体未发出足够的警告,当危机袭击本地区时美国也没有像两年前帮助墨西哥那样向东亚地区提供及时的援助,而只是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助泰国和其它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摆脱经济困境,而IMF坚持预算平衡、高利率和减少政府开支就使得东亚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并加深了社会的动荡。短短几个月内IMF的“疗方”就导致了泰国、印尼的失业率翻了一倍。韩国的失业率也从1997年的2.3%上升至1998年3月的6.7%。⑥

  从冷战前、冷战后以及危机前危机后美国对东亚经济的态度变化可见,美国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冷战使美国为了维护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不惜牺牲部分美国利益来支持东亚经济的发展,一旦冷战结束美国在追求国家利益方面就再无安全考虑而放手要求本地区经济自由化以使美国产品尽可能地打入本地区。东亚金融危机如同冷战突然结束一样猛然爆发给东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当然,这并不是说冷战结束东亚繁荣也就结束了,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要从长远、动态而非短期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毕竟亚太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又有了崛起后的日本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现。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强

  冷战时期东亚地区有着相同的经历,东亚资本主义阵营都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的恐惧,美国以冷战为借口支配着亚太经济的发展,之后日本的投资又横扫整个东亚。本地区也大都形成了中央集权式的政府,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共同的经历意味着它们在应对未来经济问题上有着很多相同的挑战。⑦这就加强了本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就推动了地区主义的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冷战掩盖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出现,尤其是美国通过与东亚盟友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条约倾向于禁止东亚内部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一旦冷战结束,多边主义开始成为东亚的主流后,东亚经济发展的地区主义思想就会出现,的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就是在1989年冷战结束的年代成立的,尽管该组织是将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但反映了冷战年代曾潜伏着地区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

  1990年代早期,东亚地区对于政府主导的地区一体化缺少兴趣,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主张通过地区合作的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此时,东亚地区主义主要是基于市场引导下的经济合作,其中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公司在本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来推动。本地区缺少对政府主导地区主义的热情在1990年代后期最明显地表现出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组织(EAEG)集团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冷淡反应,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担心被排出在本地区反对所致,最后在美国的同意下,EAEC只是在APEC框架下的一个分支机构。

  与欧洲和北美洲相比,东亚地区在经济合作、地区一体化方面相形见绌,自然就更不用说政治方面的合作了。历史的因素、亚太地区内部的巨大差异以及本地区与外部程度不同的纽带都阻碍了它们在国际协谈中采取一个共同的声音,也阻碍了本地区内部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在东亚走向地区一体化方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更像是一个辩论的俱乐部而非代表一方利益的谈判主体,其决议难以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其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甚至南美洲一些国家,它们自然强调自身利益而非为亚洲考虑。因此,APEC也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太经济共同体。⑧再如东盟在1967年成立后就演变为一个反共组织,主要在安全问题上发挥作用。尽管也努力促进东盟内部的贸易和投资,但东盟国家一直主要是与其它地区从事经贸往来,内部彼此之间的经济互动很少,如果将新加坡排除在外,那么东盟国家内部的贸易仅占东盟总贸易额的5%。⑨冷战后东亚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发展较快,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本地区多数国家的最重要出口市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仍是如此。东亚与欧洲的经济规模仍然超过本地区内部的贸易和投资。日本在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对亚太多数国家和地区至关重要,但日本在对外出口和投资上仍主要以美国为目的地,相对较少地依赖本地区。任何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三角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都会导致东亚内部经济互动的增长,但实际上这只是毗连地区性一体化而非代表整个东亚。同样,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也会导致外贸数字的上升,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意味着香港更加与中国内地经济融为一体。

  冷战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相对较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虽有发展但基本上仍是一个松散的合作机构,但所有这些都随着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发生变化。多数东亚地区的政府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理危机的不当表示愤恨,对于美国政府反对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以应对未来危机的做法也表示痛恨。东亚地区的政府只有选择其它的方式方能更好地应付未来出现的危机,而推动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应是解决本地区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冷战后至危机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得到较大发展,但它毕竟不是代表东亚地区的经济组织,东亚地区对于推动本地区一体化所扮演的角色有限,但危机后东亚政府则积极地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另外,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巨大压力也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支持政府主导的一体化。

  当前东盟10+3(APT)是本地区较为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战后东盟各国几乎都是从欧、美、日引进资本和技术,并集中发展了煤炭、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产业,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也极其相似,致使东盟区域内部贸易长期没有大的扩展。经济日益兴起的中国、经济强大的日本和作为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必然为东盟带来无限的商机。1996年为参加当年3月份在曼谷召开的亚欧会议,东盟邀请中日韩三国加入作为亚洲的代表, 1997年在吉隆坡东盟峰会上10+3政府首脑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举行,之后每年都定期举办一次10+3政府首脑会议以及各种部长和官员参与的会议。东盟10+3(中日韩)为解决东亚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合作和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例如,东盟成立了亚洲证劵市场,这样,亚太地区的货币以公共或私人证劵的方式就可以进入其它本地区的经济体而无需再通过美国。同时,APT也为发展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盟—日本以及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平台。目前,APT应是最好的亚太经济一体化形式,至少APT的领导人已表示此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东亚贸易自由区。⑩由于受东亚地缘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东亚地区的一体化不可能很快达到欧盟一体化的程度,但从短期来看,人们期望东亚首先能对内取消关税,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对外则保留关税以应对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竞争;从长期来看,随着东亚内部生产网络的形成,内部贸易投资流动的增加以及面对来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压力,APT完全有可能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当然也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比APT更加统一的一体化组织,如东亚共同体。

  东亚经济的主导者:谁主沉浮

  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凭借其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超强军事、经济实力维持着对亚太绝对经济霸权,即使在19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面临日本等国家经济的挑战的背景下,美国仍然是东亚经济的主要主导者,在援助、贸易和投资方面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尤其美国一直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从70年代起随着日本在东南亚经济的渗透,美日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但相比较而言,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比日本从东盟进口相对更多的工业制成品。11而日本从东盟主要进口的是原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

  冷战后东亚仍就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贸易和投资市场也迅猛扩大,美国也就越加依赖亚太市场,如1986年东亚大约36%的出口都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出口中只有23%进入东亚,但到1991年对美国的出口仅占东亚总出口的24%而美国对东亚市场的依赖则上升到了其世界总出口的27%。另外,由于美国国内储蓄难以满足基本的投资要求,美国也越来越依靠东亚的富裕资本,如日本、台湾和本地区其它富裕资本的投资者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同时东亚也成为美国私人企业的重要投资来源。

  冷战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在东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1990年代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同美国经贸关系发展最快的地区,1992年美国同亚太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48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650亿美元,以及美国同欧洲2270亿美元的贸易额。美国向东亚的出口为其提供了25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东亚地区也是美国公司重要的投资场所,1992年底美国在亚太的直接投资额超过780亿美元,到1993年又增长了21%,大大高于美国对其它地区的投资增长额。随着亚太在美国经济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美国开始更加重视东亚地区,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强调,“对美国利益而言,没有比亚太地区更为重要的地区了。”助理国务卿洛德在参议院提名听证会上更是声称,“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能够比亚太地区更重要,明天在21世纪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够像亚太地区那样重要。”12克林顿上台后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并领导亚太经济的发展,谋求创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另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力图扩大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1993年美国作为东道主在西雅图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克林顿在会上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就是要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协商性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机构,以此为杠杆推动东亚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扩大美国企业进入太平洋市场的机会。

  从长期来说,美国在东亚经济中的地位在下降并有被本地区“边缘”甚至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中被逐出亚太的可能。冷战时期,美国为遏制苏联致力于全球反共事务,而相应地减少了对国内事务的重视。随着苏联的倒塌,美国开始减少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关注,而转向国内问题的解决。过去四十年威胁美国安全的意识形态消失了,而处理国内紧迫的问题日显重要,如公共教育体制失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急需修建,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在下降,美国在一些关键工业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下滑等。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债也影响着美国未来的发展。所有以上在冷战时期留下来的问题都亟待解决。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加大了对亚太其它地区的重视。日本在东亚制造业的总投资在1980年代前期年均增长了10.8%,而从1985至1988年日本在亚洲的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7%。13

  另外,最近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亚洲的日资企业的产品返销日本的比例由1980年的9.6%上升到了1987年的16.7%,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日本海外投资9.1%的返销率。141990年代来自本地区内部如台湾、南韩、新加坡以及“大中华经济圈(华南和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等的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地区内部的贸易自然也会随着新投资模式的发展而发展。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和直接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增强了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能力,并更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体,从而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在70年代全球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相应使东亚经济产生1.6%的增长率,然而,到1990年代,全球每1%的增长率只能使东亚增长0.3%。东亚内部经济的互动性增强,也就减少了对美国经济体的依赖性。

  随着东亚内部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力的增强,东亚在国际经济中作为一个利益整体的代言者日益显现,美国逐渐被边缘化。东亚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被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国家间的长期对立所分割的地区。然而,这种看法现在越来越不正确,尽管东亚不可能在短期内如同欧盟一样地统一,但现在东亚内部政府间增强了外交接触,而且他们也都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东亚内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凝聚力将有助于增强在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话音权,并有助于它们之间也由经济模式的合作向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东亚共同体在未来的出现也将成为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Thitinan,P.Thailand, Democratic Authoritarianism, see D.Singh and K.W.Chin(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M), Singer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03, p.288.

  [2][5][7]Cohen, Theodore, Remaking Japan: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as New Dea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p.188, p.201, p.210

  [3]The Economist, 30 April 1998(J),November 1997, p.12.

  [4]The Economist(J), 15 November 1997, p.20.

  [6]Joseph A.Camilleri, States, Markets and Civil Society in Asia Pacifi(J)c,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2000, p.129.

  [8][9] Philippe Lasserre and Hellmut Schutte, Strategies for Asia Pacific beyond the Crisis (M),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p.4, p.5.

  [10] Richard Stubs, Rethinking Asia’s Economic Miracle(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5,p.214.

  [11]Morrison,Charles E.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changing South East Asia(M), Landham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85,p.44,see The USA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p.218.

  [12]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第420页。

  [13]John P.Hardt and Yong C.Kim,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M)n, Boulder, San Fransisco,& Oxford:Westview Press, 1990, p.36.

  [14]Kenji Takeuchi, Effects of Japanese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on Japan’s Impacts of Manufacturers from Developing Economies(M), Unpublished Paper, World Bank, 1989, p.192.

  On History and Trend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after the Cold War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