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农业旅游;低碳经济;武汉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张瑞林
【单 位】
【摘 要】 摘要:武汉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随着城市圈内交通的便利以及武广高铁的开通,使得武汉市的旅游吸引力逐步提高。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市发展农业旅游的
摘要:武汉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随着城市圈内交通的便利以及武广高铁的开通,使得武汉市的旅游吸引力逐步提高。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市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凸现出来,本文在分析武汉城郊农业旅游现状和问题后,提出建议,突出分析了武汉城郊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农业旅游;低碳经济;武汉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农业旅游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始起步发展。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武汉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晚,自2000年武汉生态农业园建成投入使用起,武汉农业旅游开始步入有序发展阶段。目前,农业旅游成为武汉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在全球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低碳”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有关低碳旅游和低碳农业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绿色旅游方式,无论从实现低碳目标还是从旅游经济效益来看,无疑成为低碳经济的最佳载体之一。
1 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武汉市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速度较快。近年武汉城市农业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然而也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1.1 发展速度快,数量多,经济效益好。2003年,武汉生态农业园、黄陂谦逊岛庄园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武汉农业旅游的“品牌游”。 2005年,武汉把休闲旅游农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同年底共有农业旅游景点590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各类农业景区景点面积达46万亩,具备年接待游客740万人次的能力。 2008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5亿元。截止2009年,武汉市共有乡村游经营单位989家。
1.2 可参与项目多,但产品单一,品牌较少。目前,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可参与的项目较多。
如东西湖石榴红村、巨龙湖农庄,大力发展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黄陂木兰天池、清凉寨等也陆续推出参与性强的活动,如采摘茶叶、划船等。武汉市现有近十个草莓基地,如华农的百亩草莓园、黄陂武湖的百亩草莓地、东西湖走马岭草莓园等,摘草莓也成为很多市民踏春的项目之一。
黄陂区“农耕年华”生态园,除开发传统景点外,还着意打农耕文化牌,并建了摄影棚等一些参与性文化设施;东西湖慈惠街建设“四季吉祥”生态文明村庄、文化长廊、文艺创作基地、野外国防实战基地、汉江沙滩排球等项目。
尽管如此,对大多数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大都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划船等项目上,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和品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重游率低,旅客逗留时间短。
1.3 “跟风”上项目,缺乏市场分析和整体规划。目前武汉大多农业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结果导致恶性竞争。还有的农户“跟风”进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做旅游,结果导致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甚至逐渐衰落而停业。
1.4 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武汉市各类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较多,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等。
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自发、盲目发展;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开业、停业较随意;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等。
1.5 武汉特色的多样化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开发模式
参与主体
开发项目
代表地
1
“企业+村庄”
企业为投资主体,
农民从事经营活动
以农村、农业为依托,
开发乡村旅游
黄陂区清凉寨景区、刘家山村
2
“景区(点)+村庄”
企业投资景区建设,
从事景区旅游经营活动,
农民从事旅游配套服务
建设农民新村,
开发景点景区
黄陂区木兰天池景区与官田村
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村庄”
农民为投资主体,
自愿组建合作经济组织,
政府统一规划布局
建设农民新村,
配套完善农家旅游功能
东西湖区
石榴红村
4
“园区+农产品基地”
农业科技园(示范园)
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
利用优势农产品基地,
开发特色的农业旅游
武汉生态农业园、武湖农场、双柳蔬菜科技示范园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 低碳经济时代武汉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继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低碳时代。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我们将加速进入低碳生活社会。
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2.1 “低碳”理念与农业旅游本质契合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而旅游业本身是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中有重要贡献。
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开发农业的旅游功能,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的生态功能是无可替代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像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任何的经济意义。而农业作物本身的生长规律也决定了其对现代社会“低碳”的贡献。因此,农业旅游的本质与“低碳”理念、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是完全契合的。
2.2 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武汉市内总人口为831.26万人,城镇人口666.64万人,是全国内地继北京、上海、重庆之外,规模第四大的城市。据调查,武汉市城郊型周末度假已经越来越受到青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低碳经济的驱动,现代都市人对原生态生活的向往,“低碳旅游”市场需求的带动,城郊农业旅游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市民利用双休日、假期进行短途、短期、低价和重复旅游成了主要的休闲和调剂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武汉高校云集,是一个集科研和高新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才这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市场巨大,而他们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关注、研究和推行意识较为强烈,再加上高校群体的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充裕,不管是从观念上还是时间上这部分群体都对城郊农业旅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成为主要的旅游市场之一。
2.3 武汉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得天独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在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武汉“8+1”城市圈脱颖而出,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旅游发展区位来看,武汉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具有“天下之中”的地缘优势。武汉距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辐射半径都在1000公里左右,靠近经济发达区,最优半径辐射广,发展起来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再加上武广高铁的开通,使得武汉农业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2.4 武汉农业旅游景区低碳建设见效快
建设低碳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把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
农业旅游景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特色景区,农业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景区产品的生态设计、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的生态化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武汉城郊农业旅游景区已形成较好基础的前提下,景区的生态化建设见效快,低碳运营的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2.5 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规范
2007年,湖北省下发了《关于发展全省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武汉市成立了以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省农业厅和省旅游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农家乐的指导意见》,成立了湖北省农家乐星级评审委员会,对我省的农家乐进行星级化管理。武汉市也于2005年4月颁布实施了《 武汉市休闲农舍、休闲别墅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湖北省以及武汉市对农业旅游的大力支持及规范制度的颁布实施,对武汉市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3 低碳经济时代武汉城郊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
农业旅游是旅游与农业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融农业生产、观光、修身、参与、体验、习农、品尝、购物、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结合武汉农业旅游的现状与问题,对武汉城郊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3.1 实现“低碳农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
农业旅游应当定位于旅游业和低碳农业协调发展这一点上。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特性。农业旅游要适应低碳的经济背景,首先要做到农业生产本身的低碳化,发展“低碳农业”,要从农业生产技术、农田耕种利用方式、农业废物的处理回收等方面做到低碳运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以高产增收为目的,利用工业化肥生产,忽视对土壤的保护,造成土壤退化和土壤储碳能力的下降,是一种“高碳农业”。目前,全球农业系统对大气温室气体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改变现状,通过科学的农业措施提高农田土壤的碳储量,减少能源的浪费,合理处理回收农业废物。有专家表明,在低碳农业模式下,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使用化肥可降低30%的农业排放,再加上秸秆、牲畜粪肥的处理回收,累计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因此,要发展“低碳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尽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使农业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农村的一草一木,尤其要注意保护好耕地和林地。实现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使农业旅游的发展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
3.2 深度挖掘农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
发展农业旅游要充分表现和突出本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注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者喜爱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开发不同需求的产品,实现农业旅游产品多样化。如中老年人久居城市者,希望体验另类生活,可开发如农产品自摘自食,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等体验型旅游产品;年青人享受了太多安逸生活,渴望寻求刺激的心理,开发如潜水、漂流、攀岩、探险、野战、搏击和生存体验等冒险型旅游产品;大中小学的学生,可设计开发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农业教育、科普、益智型农业旅游产品等。
3.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业旅游品牌建设
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郊脏、乱、差的局面;因游客的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必须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购、娱、游等要素的农味;同时要把农业政策投入和旅游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农村建设更多的旅游功能,加大对农业旅游投入的倾斜力度,大力打造一批农业旅游精品产品。
4 结语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具备诸多的发展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深度发掘产品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实现低碳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武汉农业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武汉旅游业低碳发展的主要体现之一。
参考文献:
[1] 余剑晖,杨晓霞. 重庆市农业旅游发展论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8—5109,5111.
[2] 段圣奎.李为科. 我国城郊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2):24—27.
[3]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 2010(2)
[4] 刘海明,王宇欣.生态农业度假村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