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色论析

【关键字】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色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潘洪伟

【单   位】

【摘   要】  摘要:从内容、演进规律和推进的进程来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色主要体现在6个发展上,即梯级开发、差别发展,陆海统筹、一体发展,路径模式创新、科学发展,“以石攻玉


  摘要:从内容、演进规律和推进的进程来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色主要体现在6个发展上,即梯级开发、差别发展,陆海统筹、一体发展,路径模式创新、科学发展,“以石攻玉”、借“利”发展,以“我”为主、率先发展,效绩显著、突破发展。6个特色是山东经济社会前进的航向标和重要引擎。

  关键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5次大的转换:1984年至1991年的“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和“海上山东”战略;1992年至2002年的“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级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和“两个跨世纪工程”战略;2003年至2007年4月提出并执行的“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并过渡到“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洋经济”5大版块战略;2007年8月至 2009年 5月整合形成的“一体两翼”战略;2009年至当前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一区三带”战略。从战略内容、演进规律和推进的进程来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1.梯级开发,差别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改以往的均衡经济发展政策,转而实施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成为经济建设重点地带。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山东省认真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遵照“梯级开发理论”,实施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率先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1984—1991年、1992—2002年,山东省提出实施的阶段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上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但实质上却是梯级开发、差别发展。实施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到2003年,山东省生产总值(GDP)12430.0亿元,而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共实现了8336.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5%。[1] 梯级开发,差别发展结果是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日照等市为开放前沿,自东向西依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2.陆海统筹,一体发展。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容制定的依据。1978年以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国家、省给予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地区区位优越,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率先发展、优先发展。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山东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与此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区位优势不存、基础设施落后,享受不到东部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再加上资金不足、人才流失、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山东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面临着两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一是率先发展东部、做大做强经济地带的问题;二是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2003年至2007年4月执行的“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和5大版块战略核心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通过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和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海洋经济解决东部地带经济发展领头雁问题;以促强扶弱、协调发展和打造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鲁南经济带解决东西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陆海统筹、一体发展,实现山东经济的整体腾飞。

  3.路径模式创新,科学发展。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既是山东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的特色之处,也是山东为消除东西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手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东西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山东省提出了旨在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为本义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布局实施,主导思想是陆海统筹、一体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发展的路径坐标问题。1984年至 2007年,山东规划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地域发展。2007年 8月,山东提出“一体两翼”战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有了改变,从过去的在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新路径。今天,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建设和菏泽突破战略以及海上山东建设全面展开,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发展路径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处在深度整合中。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初期,主要围绕着怎样加快经济发展做文章,尽管发展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山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进入21世纪后,转换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逐渐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所在。199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表明山东开始思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标,表明山东今后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转换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2008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规定,鲁南经济带发展目标“按照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鲁南”。[2] 2009年6月,山东省又出台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强调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意义,突出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生产、开发、保护协调的角色,突出了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总之,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些都展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创新思想。

  4.“以石攻玉”,借“利”发展。利用省内外、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大山东”建设,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的凸显特征。

  山东地处中国中北部,半岛嵌入渤海 、黄海之间,东边近邻日韩两国,西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相望,南北坐望京津冀和沪宁杭经济带。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山东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对省内外、国内外资源的利用,成为 “大山东”建设的支撑。所谓“大山东”,就是山东省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利用地缘条件、拓宽发展空间的规划设想,包括“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海外山东”三部分。纵观5个阶段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灵魂和战略支撑是,以省内资源发展内陆经济,以临海区位条件发展海洋经济半岛经济,借助省际环境发展边界经济。当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关于发展方向问题有了明确的规划,即北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搞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经济建设;南借“长三角”经济区的优势和淮海经济区开发、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加快鲁南经济带的发展;向西加强与晋陕蒙等内陆省份的省际协作,促进“陆上山东”建设;向东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临海条件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海上山东”,使其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对外密切与日韩等经济体的联系,承接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力推进“海外山东”建设。

  5.以“我”为主,率先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有人提出“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之后不久,美国学者又提出了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渤海及黄海地区为核心区域,进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1997年,我国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作为我国七大经济区之一。2004年“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又正式确立了以北京—天津—滨海地区为发展轴心,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的经济区域规划来看,它们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有着相当的关联度:战略规划的时间起点基本一致,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特别是半岛地区被作为环渤海经济区一部分对待。因此,山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不得不考虑区域经济布局的定位问题和发展目标问题,即是以“我”为主体,在照顾与环渤海经济圈关联度的基础上,独立规划、独立实施、率先发展;还是放弃自“我”,甘作配角,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择机配套发展,对此,山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因为,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状况来看,理论讨论的多,落实执行的少,并且执行效果不理想也不明显;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深化完善发展,且执行得力,贯彻落实彻底,成绩突出。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和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更从实践层面上证明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把山东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发展实体实行率先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6.效绩显著,突破发展。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突破上: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 “5大版块”战略实施开头的2003年,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市的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4.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1] 2007年“一体两翼”战略启动,当年半岛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构成的“一体”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16.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16.6%,分别比全省经济平均增长率高出了1.7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3]第二,经济发展规模的突破。2002年,为第二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结尾年,山东GDP首次突破一万亿人民币,成为全国三个率先过亿元的省份之一。2007年,第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完成,山东GDP跃上两万亿台阶,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层次的突破。在山东人民的不断努力下,21世纪初黄河三角洲开发进入了国家决策层的视野。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纳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黄三角”的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在胡锦涛书记的关怀下,山东正式启动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编制,希望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山东省第二个国家级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山东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的灵魂。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推进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台阶式发展,是山东发展为经济大省强省的有力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特色,规划布局过程中的独特经验是山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资料:

  [1]200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02-26/08211900608s.shtml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通知[z].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08)42号 ,2008-2-16。

  [3]200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enku.baidu.com/view/8dd7840ef12d2af90242e62f.html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