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字】对外直接投资;金融危机;对策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高贵富 王秋明 曾海清

【单   位】

【摘   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特点,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响以及实施FD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可知,只要深入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特点,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响以及实施FD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可知,只要深入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响,并实施有效地对策,不但可以化解危机对我国FDI的不利冲击,还能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FDI的整体实力,进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健康发展。

  关键字:对外直接投资;金融危机;对策

  1、引言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很多国外学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投资发展阶段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托宾Q理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日益加快,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李刚(2000)提出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1]。成思危(2001)从战略和管理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境外投资的现状及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战略目标与主要措施[2] 。Luo,Tung(2007)针对中国跨国企业的研究表明,与其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企业类似,对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是中国企业跨国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3]。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条件、措施、效应等进行了研究,但是针对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正是从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挑战这一背景出发,分析此次危机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新趋势,并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我国FDI的现状及特点我国于2000年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1990--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0%,其中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2007至2008年我国企业投资金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对外投资案例就超过了13起(表2-1)。从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一下特点:

  表2-1 2007-2008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览表[①] 序号 投资方 被投资方 金额(美元) 日期 1 中国铝业公司 力拓公司伦敦上市公司12%股权 140.5亿 2008-2-12 2 中钢集团 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 95亿(约) 2008-9-15 3 工商银行 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 54.6亿 2007-10-25 4 中投公司 美国摩根史坦利9%股份 50亿 2007-12-22 5 中国国家电网 菲律宾电网 42亿 2007-12-12 6 国家开发银行 英国巴克莱银行3%股份 30亿 2007-7-23 7 中投公司 美国黑石集团10%弱股份 30亿 2007-5-30 8 中海油服 挪威石油钻探公司Awilco Offshore ASA 25亿 2008-7-7 9 中石化 加拿大石油开采商Tanganyika Oil 20.7亿加元 2008-9-30 10 平安保险集团 比利时富通集团4.18%股权 18.1亿欧元 2007-11-29 11 华菱钢铁集团 澳大利亚Fortescue Metals 钢铁集团 13亿澳元 2009-3-31 12 中国移动 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 3.5亿(约) 2007-2至4月 13 雅戈尔 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新马集团 1.2亿 2007-11-6

  (1)"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方式日趋多样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形成了"亚洲和拉美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的市场格局。在"走出去"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华为、海尔等一大批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成长为"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和核心。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为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跨国企业。我国企业“走出去”格局日渐形成,参与国际经营企业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绿地投资”逐渐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虽然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6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3%,但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依然较高。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见到由我国建成的大型工程项目,如伊朗德黑兰的地铁、尼日利亚的铁路、马来西亚的电厂等,这些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对外承包工程不断向EPC总承包、BOT等更高层次发展、大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海员、护士、工程师等高级劳务外派不断增加。

  (2)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产品销售市场问题。我国在境外形成了若干个原油和矿产资源生产基地,获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油气、矿产、木材等资源,对解决中国能源短缺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得我国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迈上了新台阶。产业与技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外投资将我国出现衰退迹象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地区;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进行选择吸收,加快我国朝阳产业发展,以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对外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差距较大,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783.39 亿美元,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7.2 亿美元,流出与流入比值为0.24:1。2008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923.95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06.5亿美元,流出与流入比值为0.44:1,(如表2-2)

  表2-2 2000-2008年FDI流出与流入量的比值[②] 年份/国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值 中国 0.02 0.15 0.05 0.05 0.09 0.17 0.30 0.24 0.13 发展中国家 0.39 0.22 0.27 0.21 0.41 0.37 0.46 0.51 0.35 发达国家 0.99 1.16 1.22 1.40 1.78 1.2 1.19 1.36 1.29 世界水平 0.87 0.87 0.95 1.00 1.18 0.89 0.93 1.09 0.97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入与多年的高贸易顺差带来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金融危机对我国FDI的影响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为了能更好的应对危机,促进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们应详细分析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挑战与机遇。

  (1)危机对我国FDI提出了新挑战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趋缓,各国需求锐减,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从而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出了新的挑战:

  ①金融机构信心降低,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更加苦难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在纺织、医药化工、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传统产业的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融资难、担保难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问题将比危机前更加突出,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在海外直接投资遭受巨大损失,使我国金融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放款意愿锐减;二是海外投资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将导致金融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预期上升,因而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资信评级,融资额下降。

  ②股市受冲击比较严重,行业风险很难预测

  自2008年初以来,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抄底”投资中损失惨重。例如自中国平安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部分股权以来,被收购公司股价已下跌了96%,到2008年底股票市值只剩7.49亿元,亏损额已达231.25亿元。进入2009年之后,尽管调整之后全球资本市场的泡沫已减少,但由于全球经济萎缩严重,在目前的环境下部分境外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破产。因此在未来,对外投资的股本市场仍然不能乐观,这也加大了我国企业并购国外资产类企业的风险。

  ③汇兑风险,直接影响海外投资的收益

  金融危机可能动摇了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学者普遍估计,待金融形势稳定下来,可能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美元将进一步大幅贬值。这将加大我国海外投资汇率政策研究、币种选择的难度,增加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澳洲矿产资源的投资)已超过300亿澳元,随着2008年澳元贬值40%,我国企业资产缩水严重,并且海外投资的收益也损失惨重。由于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因此汇率风险仍然存在。

  ④短期投资意愿减弱、对外投资战略的实施更为谨慎

  金融危机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意愿,多数企业表示短期内不愿增加投资或表示持观望状态。有接近85%的企业表示金融危机对海外投资有影响,40%的企业表示有重大影响,仅有40%的企业预期在未来两年会增加对外投资,也有40%的企业表示不会投资,有超过50%的纺织服装鞋帽企业表示未来两年不再对外投资,而信息技术企业和资源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相对强些[③]。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之下,风险居高不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将更为谨慎。

  (2)危机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FDI机遇

  金融危机在给我国企业 “走出去”带来危机的同时,也提供了海外投资的有利机遇。

  ①拓宽投资区位、优选目标企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危机之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集中于亚洲、拉美及周边地区,投资范围并不广泛。随着经济危机的产生,发达国家企业资产缩水严重,我国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时机拓展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市场,充分利用当地比较成熟和发达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此外,我国企业如果能选择一些技术实力雄厚、销售网络发达、人才丰富而暂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国外龙头企业,利用此次机遇,获取在欧美行业龙头企业中的“参与权”,进而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②国外企业流动性不足,有利于我国投资与境外先进技术类企业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缺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约80%依赖进口[4]。技术类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但如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国外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正好给我国企业的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国企业与国外技术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可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③资源价格下降,有利于我国投资境外资源类企业

  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获得与国外矿产资源合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矿产资产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为我国带来良好的收购、参股及合作的机遇。在金融危机之后,中石化、中石油和美泰等企业开始强化海外矿业项目的战略布局。2008年12月,中国石化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的100%股权[④],而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和埃及拥有勘探和开采资产。2008年11月底,中国神华宣布以3亿澳元价格购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⑤]。中金岭南公告[⑥]持有Perilya公司(持有三个矿山的锌储量约222万吨,铅储量约141万吨,铜储量约20万吨等[⑦])发行可流通总股份50.1%的股权。通过收购一些海外资源类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存在的资源紧缺困难。

  ④金融危机造成失业增加,有利于我国引进高级人才资源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华尔街大批金融人才失业、其它发达国家众多大公司倒闭、裁员,这恰恰给我国企业提供招募专业人才的机会,为我国企业吸收海外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风险总监、战略研究专家、首席经济学家、机构营销总监、IT总监等专业人才(最好换一下)正是我国稀缺的“资源”,由于他们掌握了世界先进学科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国际化操作经验,因此他们将逐步成为我国角逐于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资源。 4、我国FDI的对策建议为了更好的应对危机,促进我国FDI持续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充分考虑到相应的对策,从提供资金、减少成本、保障投资、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等几个角度来促进我国FDI的发展。

  (1)政府层面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外投资信贷支持力度。除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外,国家应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商业性银行开办基于海外投资的政策性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对海外投资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企业对海外投资贷款扩大适用范围;简化海外投资信贷条件,进一步简化企业申请比例结汇和临时额度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创造宽松的信贷环境。

  其次,积极推动企业海外投资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对企业在海外机构聘用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给予税收优惠;促进降低中资海外机构个人所得税税率,促进允许海外投资企业在集团项下“合并纳税”,促进解决双重征税问题,促进海外投资企业纳税便利化。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完善企业境外投资运输设备的出口退税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充分考虑其对外投资的特点,改进政策支持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管理程序,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顺利开展。

  最后,放宽出口信用保险国别限制,进一步降低海外投资承保条件。对高风险国别信用保险业务,适当给予保费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措施。研究财政对现有条件运作境外担保公司注资或提供财政补贴,强化其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担保能力。促进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国家信用保险的规模,促进支持专业保险公司拓展海外政策保险业务;促进建立由财政资金贷款发起设立的海外投资风险资金,实现由财政、金融机构和民间机构共同出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海外投资预警体系,定期分析和预警国别及产业投资环境的动向和趋势。给予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强有力的后期保障。

  (2)企业层面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自身体系的不健全。由于海外投资环境因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应该对新形势下FDI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从国际化人才、观念、科技水平、品牌战略等方面加以提高,切实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借着此次危机带来的机遇更好的“走出去”。

  首先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不断审视自身的经营战略。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更应明确国际化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简单扩充,而应包括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5】。在确信自身实力已经符合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后,在实行“走出去”,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次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先模仿国外企业再进行创新,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同时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因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利用国家的有利政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重视品牌、广告、营销、产品设计,从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最后,通过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住对外直接投资机会。同时加强对融资、信贷、以及合同条款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更应注重上游产业链的并购、投资,提高企业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刚. 21世纪“走出去”战略丛书[C].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0.6.

  [2].成思危. 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C].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3]. Luo, Y. D. and Tung, R. 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 boar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Vol.38, p.481-498.

  [4]. 熊焰. 跨国并购目标企业选择[J].中国证券报, 2009.2.

  [5]. 尤宏兵.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 UNCTAD, “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ow in decline”, Geneva, 19 January 2009.

  [7].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09年3月调查报告

  [8]. 中石化称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即将获批准 [J].风凰财经, 2008.12.

  [9]. 兖州煤业抄底澳洲能源 [J]. 经济观察报,2008.12.

  [10]. 中金岭南2亿押注澳洲三大矿山 [J].中财网, 2008.12.

  [11]. 首钢获得1.625亿澳元吉布森山铁矿 [J]. 第一财经日报,2008.12.

  [12]. 张燕生. 应对金融危机更应重视“走出去”[J]. 人民日报, 2009.3. [①]数据来源:中国并购交易网. [②]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1997—2007),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UNCTAD, “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ow in decline”, 19 January 2009. [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历时4个月,对1104家外向型企业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 [④] 中石化称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即将获批准 2008年12月14日 风凰财经. [⑤] 兖州煤业抄底澳洲能源 收购正在进行 2008年12月13日 经济观察报. [⑥] 中金岭南2亿押注澳洲三大矿山 梦回中铝第二 2008年12月15日 中财网. [⑦] 首钢获得1.625亿澳元吉布森山铁矿 收购价是原价2.5折 2008年12月18日 第一财经日报.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