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吴海山 苏布德
【单 位】
【摘 要】 内容摘要: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基于建国后形成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而提出的。只有了解这一历史前提和背景,才能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缘起、必然性和必要性。
内容摘要: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基于建国后形成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而提出的。只有了解这一历史前提和背景,才能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缘起、必然性和必要性。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从单个领域向多个领域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成功的经验又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一、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前提,是建国后所形成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从政治基础上来讲,建国后,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大国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的领导,中国人民就有了团结和凝聚的核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有了政治保证。建立和实施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从制度方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而为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未能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能正确解决党的领导方法、人民民主专政的实施方式问题,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到了诸多困惑和挫折。
从经济基础上来讲,建国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三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1957年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为我国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定成绩的。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所以未能充分认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别国模式照搬照套,以致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从思想文化基础上来讲,建国后,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共产主义成为我们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然而,由于人们教条式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未能正确对待“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墨守陈规,思想僵化,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更是走向极端,而“文革”结束后,仍然有“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等思想误区,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头脑。
这就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前提和背景。总结起来就是,有成绩,但问题很多,而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僵化、不解放,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禁锢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遗留的问题,而且也很难开辟未来。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①]20世纪70年代末的国情,已迫切要求开展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确定新的方针政策,挽救危难中的国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1978年的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对“两个凡是”提出了质疑,主张以实践标准来实事求是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这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指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坚决拥护和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这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权威地位,冲破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迷信”的精神枷锁,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这场大讨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次会议上,我党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开始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实践回答,而且也是对“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力诠释。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关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分期问题,目前学界有不同看法。其中,持“三段论”和“五段论”的人较多,这种分期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前后衔接的过程,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拓展,从单个领域向多个领域延伸的过程。因此,考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应该从整体上考虑,而不能把这一过程截然分开。按照这样的思路,下面我们将分为三个“十年”,简略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而万里长征又要始于足下。开头的这十年尤为重要。在这十年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决策,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思想。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之后才逐步拓展到城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吹响了中国改革的号角。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农民的这一创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大胆地把这一做法扩展到全国,从而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观念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策,实属不易。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批准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经济特区正式诞生。根据邓小平的建议,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从大连到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为了改革的深入,中共中央在1984年出台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这期间,我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思想。一是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前者,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而后者对正确认识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经过80年代的探索和起步后,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首先要提到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这次谈话,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谈话,首先在观念领域实现了突破,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突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在体制上也实现了突破,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的手段,它们本身没有制度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的错误观念。凭借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东风,这一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全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党的十四大是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一次会议,它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具有深远意义。
1997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五大。此次会议着眼于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宏伟目标,不仅进一步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且在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十五大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跨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纲领。
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的十年,是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也是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阶段。这十年,国内外发生了很多事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1998年我国华东地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999年台独分子的“两国论”使两岸关系骤然紧张,法轮功邪教肆虐,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等等,这些都考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这样开头的十年中,我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并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制定出台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上,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十六届二中全会还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必须下大力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而且也全面阐发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未来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方向。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并指出,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看,这30年是我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创立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党始终围绕和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而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据统计,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 2165 亿美元增长到 26269 亿美元,年均增长 9.7%,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 206 亿美元提高到 17607 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 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少到 2000 多万。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也有改革开放本身的具体经验,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加以吸收的。下面,我们将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的基本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以求对今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冲破教条主义束缚。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对旧有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组织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封闭、保守、孤立状态,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的过程。改革开放的目的决定了它的手段和途径,即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各种教条主义和保守思想的束缚。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是不断突破各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历史。如果没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就不可能提出那些新的理论、新的决策,也就不可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未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更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首要经验。
第二,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任何怀疑、抵制或否定改革开放政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这也是我们在30年来取得的重要经验。目前,一些人以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根据,怀疑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甚至有些人还抵制和否定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要走回头路的“左”的错误思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由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决不能因此而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当然,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才是成功的改革开放,才是人民群众拥护的改革开放。
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那样的历史背景和前提下进行改革开放这样的新的浩大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那是决不可能成功的。30年来,我们正是在党的领导和指引下,凝聚在一起,开拓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成功,中国的崛起才有可能。任何质疑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而且也是非常有害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的政党。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每次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党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中国共产党都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进而从挫折和困难中走出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鲜明体现。党能够有勇气、有能力进行自我批评,并能够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然,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做好党自身的建设。社会在不断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新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对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也必将提出新的要求。党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才能永保自身的先进性。
第四,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思想,我们就无法指导新的实践,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也无法进行下去。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党依据国情,依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我党都能够依据实践发展做出重大理论创新,都能与时俱进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这种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又一次次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先导。30年来,我党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了发展着的实践,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节节胜利。
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一切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事业是为亿万中国人民造福的事业,而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都源于群众的创造性活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新事物、新举措,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而我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靠的也是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30年来,我党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养分,集中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了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党和政府要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如果改革开放不能使群众获利,群众的利益要求得不到满足,改革开放事业就将失去动力源。30年来,我党把改革开放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了实惠。所以,改革开放政策才深入人心,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上谈到的,是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方面。这些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