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 ——基于池州工业区的调查

【关键字】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池州;城市化;中小企业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徐家洪,雷红霞,项桂娥,张鹏程

【单   位】

【摘   要】  内容摘要: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多数属于产业转移类型,并处于较低分工层次。政府一贯强调改进设施与政策环境促进招商。然而,人力资源不足,现代服务跟不上对资本转移产生了制约


  内容摘要: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多数属于产业转移类型,并处于较低分工层次。政府一贯强调改进设施与政策环境促进招商。然而,人力资源不足,现代服务跟不上对资本转移产生了制约。文章认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适合平台是产业集群;大环境是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有力保障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供应;重要“推手”是政府和高校的联合推动。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池州;城市化;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1129.9

  中部欠发达地区通常工业基础薄弱,人才和物质资本缺乏,农业人口多,城市化程度低。现在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改善,又临近东部发达地区。像宣城、上饶、安庆、九江、驻马店、周口、黄石、岳阳、池州等中部广泛地区都有类似特征。因此,文章关于池州工业区企业的分析,对于现阶段认识其它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应具有参考意义。

  1以安徽池州市工业区为例介绍欠发达中部地区企业基本现况

  2009年7月,本课题组一行3人,历时5天,调查了池州市工业区63家中小企业,情况如下。

  1.1企业投资主要是东部资本转移,并处于较低分工层次

  调查中,感受到了东部“扩散效应[1]”对工业区的切实影响。来自铜陵、苏、浙、沪地区的投资约占企业总数的53%和资产规模的51.5%,所有东部及外商投资合起来超出开发区资本的85%。但意外发现竟没有一家企业来自池州市西部的安庆、武汉等地区。在业务活动上,工业区83%的企业主要供应商在“长三角”为主的外部地区,如表-1;80%的企业竞争者分散在全国范围内,仅有1/10的竞争者位于“长三角”地区;80.6%的产品销售在广泛的国内外市场;具有产业联系的园区企业数量尚不到4%;62%的企业认为只是一般技术,无研究性投入;机械、电子、金属加工类企业有一些研发, 其中仅有2家企业与大学有合作研究,研发企业最大障碍是人才制约。

  表-1 开发区企业供销市场分布(单位:%) 主要供应商 主要竞争者 产品销售市场 未来市场定位 本经济园区 4 0 3.9 0 池州市 13 6.25 12.4 6.9 东部铜陵及长三角 46.06 10.4 19.3 16.7 安徽省境内 17.1 31.4 9.3 12.5 全国市场 12.1 42.7 34.1 43 国外市场 0.74 6.25 21 20.9 上述调查表明(1)工业区是依赖东部产业转移型经济,产业资本转移通常有一定的方向性,遵循由东部→中西部。(2)转移强度与两地的时、空距离,投资环境等密切相关。池州与“长三角”距离较近,但因工业基础差,产业投资环境、要素条件不理想,还没有出现产业整体迁入的情况。(3)工业区企业技术含量一般,处于“长三角”产业分工的下一个层次,与其不构成竞争关系。(4)工业区多数企业“两头在外”,内部缺少产业联系,不少企业是来料加工OEM,仅有27%拥有自己的商标品牌。(5)竞争者和销售市场分布在全国范围内,表明多数企业属于竞争性的成熟行业。

  1.2 企业投资“硬”环境和政策“软”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在“硬”环境上,池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物流设施逐年得到改善,沿江码头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已开通到武汉;池州还纳入泛“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近年,城市环境逐步改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湿地生态区、城市道路等规划科学,建设有序。表-2显示92%的工业区企业认为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在一般水平以上,逐步完善。

  表-2 开发区企业对池州市经营环境的意见(单位:%) 物流成本 地区政策环境 公共设施 辅助服务 融资状况 较低 (好) 4.8 41.2 46 20.6 13.1 一般 51.7 47.6 46 49.2 32.8 较高 (差) 43.5 11.1 8 30.1 54.1 在政策环境上,政府适时推出有利制度,规定中小企业在所有投资领域“非禁即入”;以8万元/亩的国家最低价向投资者转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抵押。08-09年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中小工业企业的政策,规定对工业企业免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产销两旺,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允许申请缓缴有关税款;政府采购体现支持本地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导向等多项惠企政策。表-2显示88%的企业认为地区政策环境处于一般水平或以上,不断改善。

  1.3 融资、物流等辅助服务仍然滞后

  80%以上的工业区企业评价物流、辅助服务、融资方面还处在一般以下,不够满意。原因有(1)交通设施,宏观物流建设很快,但企业微观现代物流建设十分落后。池州没有货运交易市场,缺少第三方物流和综合物流服务,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运输系统。企业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相对落后,费用高。(2)园区企业缺乏联结和配套,单打独斗,增加了物流、交易费用及服务的难度。(3)私人资本进入准公共产品,造成其它园区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例如,物流码头和自来水供应事业自引进外来资本后,价格略有上升。(4)池州工业区建设,工业化尚处在前期阶段,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5)金融市场不开放。国有银行制度僵化,灵活的私人融资机构发育极为落后使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目前,池州市只有一家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和引进一个贷款担保公司,贷款供需缺口很大。(6)中央直属单位开放滞后。供电服务、质量监督等单位条规过多,一定程度给工业区企业带来不便。

  1.4 企业人才难求,且留不住的现象普遍

  工业区78.4%的企业强烈反映人才难求,优秀人才留不住。全市平均一个制造企业仅有0.89个专业技术劳动力,特别是机械、电子、外贸、高管等专业技术人才很缺。其原因(1)高考人才不断流失。每年池州籍毕业的大学生约有11000人,其中近9000名留在外地。(2)池州平均工资率较低,导致各类人力资源流向高工资地区。(3)国企留下来员工,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要求。(4)池州城市小,设施和服务不完善对一些年轻人丧失吸引力。(5)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缺乏适合的激励。工业区企业高管、骨干员工很少持有股权,得不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利益。(6)供需双方期望不匹配。一些求职者达不到企业要求与企业满足不了求职者的情况同时存在。(7)城乡生活改善,生存压力减小,使一些人自愿失业或半就业。

  此外,一些工业区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企业管理手段和文化建设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使用ERP、CIMS、JIT、OA、MIS、CAPP、PDM等生产管理方式的企业较少。

  那么,如何缓解池州等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所面临的上述问题,文章有四点认识。

  2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适合平台: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王缉慈,2002)。这种密切联系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企业的合适平台,上述池州工业区企业不配套,物流、交易成本高,缺少创新与竞争的诱因等问题都可以在产业集群中得到不同程度解决。欠发达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和资源基础,由“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企业则由“分散孤立→龙头企业→简单联结→多重、立体、动态的网络联结”,最终形成特色优势的地区产业集群。此过程可以通过产业链招商缩短时间。而成功的产业链招商机遇很重要,欠发达地区可能因招商引进一、二家创新能力强的厂商,刺激其它企业发展而形成集群 [3]。因此,引进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是产业链招商的关键,跨国公司及本国行业内领先企业更可能具备这样能力,必然成为招商的重点。例如,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上百家医疗器械企业,统统可以回溯到电子医学公司的员工和技术,而该公司的成立与成功,又与当地大学和医疗机构的研究有关。另外,无论初期产业链招商成功与否,欠发达地区引进非关联企业也并非下策,工业区非配套企业仍然可以共享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当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政府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在外部性、交易成本节约的引诱下,它们逐渐调整业务活动,彼此联系增强,渐渐向产业集群演化。此时,工业区产业环境得到改善,又有助于产业链招商。

  3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应

  人力资源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简单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是具备专业才干的劳动力。刘易斯提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按固定工资率被工业投资吸收,这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主动吸纳[4]。相反,卡贝里、桑托斯的研究(1993)证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会引起物质资本的投资。可见,欠发达地区缺少人力资源肯定会影响资本投资。例如,太平鸟服装集团曾委托池州树人学校在当地招200名缝纫工并培训,3个月仅56名女工报名,开工时间被耽搁。下面用C-D扩张线表明这种牵制。设地区企业生产函数为Q=f(K, L)=AKaLb,L、K为劳动与资本投入量,a、b非负,w 、r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Q1、 Q2、Q3为产量递增的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k0。

① MRTSLK= k0== =,②K=

  图-1 C-D生产扩张线 Q3

  Q2 K

  0 Q1

L 假设一: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价格比稳定不变。这时资本投入K与劳动投入L存在线性关系(如②),生产扩张线(图-1)向右上方倾斜[5],表明若劳动供给L缓慢增加,将导致资本K供给受到牵制。关于两种要素价格比稳定不变的情况,在短期内基本正确,即使在较长时间,要素的价格比也会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内。因此,资本与劳动近似存在线性的搭配关系,劳动的余缺会对投资产生影响。例如,在欠发达地区,各类人力资源的不足使企业发展缓慢,抑制了企业成长的情况。

  假设二:两种要素价格比变化,且资本价格相对于劳动价格趋高。这时劳动相对便宜,东部向欠发达中部更可能转移劳动密集性产业,对简单劳动力相对需求较多。此情况在产业转移的前期出现的机会略多。

  假设三:两种要素价格比变化,且资本价格相对于劳动价格趋低。这时资本相对便宜,东部向欠发达中部更可能转移资本与技术密集性产业,对人力资本相对需求量会增加。此情况在产业转移的中后期发生机会较大。

  当前,欠发达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短缺,长期劳务输出使简单劳动力也不是很丰富。并且不论两种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如何,资本西移对人力资本和简单劳动的需求量都将增加,只是需求结构不同。而且,现在的技术基本是中性的,或节约劳动性的,产业转移对接受地人力资本的专业类型、数量及现代服务业的嗅觉很灵敏。例如,英特尔决定将上海的制造工厂迁至四川成都,这与成都有良好的电子产业基础和较多电子技术人才有关。相反,即使欠发达地区距离东部很近,若专业人力资源等跟不上,则必定障碍产业资本进入。

  目前,池州市规划了8个百亿园区,预计劳动需求超过30万,而池州大约50万剩余劳动力中有65%在外地就业,将来可能出现工业区需要大量劳动力与供给的矛盾。为保障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供应,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一是要利用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增加欠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源的供给量,突出教育、培训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能。职教与培训可以增加了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改善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策略。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提高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企业使用成熟技术较多,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劳动力要素市场却有买方垄断的特征。而东部地区的要素与产品市场都接近于完全竞争。根据生产要素市场理论,欠发达中部地区非竞争性要素市场是低效均衡,厂商的要素使用量小于竞争性要素市场上的使用量[5]。若欠发达地区厂商适当地增加员工报酬等激励措施,则劳动的供需量会增加,投资扩张。特别是劳动供给弹性较大时,工资小幅度上升,人力资源供需和投资者利润大幅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尤其是物质激励,提高欠发达中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例如,政府规定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和实施监督来影响企业行为。三是创建一个人文与设施俱佳的环境。欠发达中部地区通常社会文化与设施环境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外流严重。建设一个宜人、宜居、宜业的城市,优化城市设施、结构和功能,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创建一个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赋予人才更多的人情关怀,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者也应该把人才看成是企业宝贵资源。

  4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协调三次产业,统筹城乡与城市化

  欠发达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远低于应有水平。据池州2008年人均GDP推测相应的工业化度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应在50%以上[6],而实际工业化度为27.21%,人口城市化水平仅17.4%。城市人口至少30万才能显示出功能、规模效益,目前池州城市人口均不超过15万。池州城乡“二元结构”也很明显。农民人均收入是城市居民36%;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的劳动力比例是城市的2.5倍。池州市的三次产业不协调。2008年的产值比为21.52:38.07:40.4,就业比为43.17:23.92:32.91。第二产业产值偏低,而农业就业人口过多,第三产业中的物流、金融、信息业滞后又降低了为工农业服务的能力。

  总之,欠发达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滞后,“二元分隔”,三次产业不协调将是工业化的严重障碍。人口不集中无法产生聚集经济效应,不能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削弱了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劳动力需求地理性集中与供给农村区域分散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及稳定性;城市规模小,设施规模和服务得不到保证,增加了人力资源招聘的难度和成本。

  为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三次产业不协调的矛盾。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林毅夫认为城乡发展不协调,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水平低,而农村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2007)。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部分农户扩大农业规模而增加收入,另一部分人则从事非农业而提高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区域结构调整,形成各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企业,走产、加、销相互促进的产业化道路,加快培育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避免市场风险。加强农村分类培训。对农业生产者实施农技培训,对剩余劳动力实施职业培训。针对农民的培训、教育被认为是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教育项目。 二是要创造农村劳动力逐渐、大幅度地转移到城市的制度环境。在城市与乡镇工业区发展中小企业和现代乡镇企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加快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购买城市住房提供一次性补贴等。加快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平等、自由、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和疏导农民进城工作。统一城乡福利制度,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中部欠发达地区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必须强化贴近企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现代物流、专业批发市场、房地产业、职业技术教育、现代金融、现代信息中介服务等,加快开放金融市场,引进与培育多样化的私人融资机构,使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总之,土地规模经营、组织化、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农民收入增加会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工业是农民进城的保障,而现代服务业则是工、农业发展的推进器。因此,隔离了城市、农村、三次产业的大环境就不便从根本上讨论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长期发展。

  5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政府、高校

  企业经营须有各种要素条件,政府可以弥补市场不足,直接、间接提供这些要素,或者对其施加影响。高校为企业提供各层次专业人才、科学研究,还能为职教、培训提供师资力量,甚至自己兴办职教、培训。文章认为政府与高校是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图-3。例如,安徽省池州学院是相当普通的一所地方性高校,却占有池州市75%以上的硕博人才和85%以上研究成果,并且每年向社会输送电子、计算机、机械、营销、国贸、法律等各类人才近3000人,还为地区培训了50%以上的会计和导游人员。

  图-3 三者关系

企业 政府 高校 土地 设施 政策 信息 人力资源 资本 技术研究 培训 注意:实线表示能提供要素,虚线表示对要素能施加影响,含黑点线表示存在障碍或被忽视

  然而,中部欠发达地区,这三者之间联系很松散。政府将获取人才与技术更看成是企业自身问题而努力不足。并且政府低估了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意义,至于高校办学和研究该怎样与地方嫁接,政府有指导意见并没有实际要求。欠发达地区高校多数是地区学院,偏于文科,垂直于教育部门治理较少与地方交流,学校的硕博教师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多数毕业生也选择去外地就业。另外,欠发达地区企业经常抱怨本地院校学生有些急功近利,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却没有多少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去解决这些问题。

  为发挥“推手”作用。一是明确政府的首要地位。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处于一种非效率均衡状态,政府应明白自身是地方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团体,有责任并有能力打破这样习惯性的均衡,政府必须首先行动起来。二是明确各自角色。政府能力主要在土地、设施、政策和资金上。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培训不是其直接能力所在,将后三项能力通过引导高校办学,资助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改善教师待遇等,委托给专职机构高校更为有效。高校应清楚自己的价值在于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以及有创造性的教师。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企业和高校都应该主动利用一切地区因素实现自身的目标。(3)执行互助制度。企业帮助高校办学与科研,提供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高校则应贴近企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研究资源解决企业难题,化解学生就业难,推动教师科研。此外,还可以实施企业、政府、高校人才互派等。(4)三者之间建立长效的对话沟通机制。有事及时沟通,无事定期交流,解决现实问题。

  6 简要的研究总结

  中部欠发达地区多数企业是东部转移产业。因地区要素条件和产业环境不理想造成投资增长缓慢。产业集群是工业区企业适合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产业环境不理想的问题,能否成功诞生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招商的机遇也有关系。资本和人力资源供应是欠发达中部地区一对相互牵制的瓶颈因素,欠发达地区往往强调资本招商而忽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努力,由此产生对产业转移不利的影响。

  中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三次产业不协调影响了工业化。欠发达地区发展企业首先必须招商,紧接着就是确保人力资源供应的工作。反过来,城市化和招商又是人力资源稳定供应的保障,教育培训则是人力资源供给的基础工作。因此,招商、人力资源供应、农村发展与城市化、教育培训是欠发达地区“四位一体”的工程。丢弃了一方,会降低其它工程的效率。

  政府、高校、企业都是地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机构,应加强三者的互动合作。政府必须明白自身是地方制度变迁的主人,要有意识、主动地推动地方制度变迁。将高校作为一项重要的地区项目来建设,它的作用类似于欠发达地区产业链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发展经济学[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2]林乐芬.发展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3,35.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24,263,286.

  [4][美]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127.

  [5][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第6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4.

  [6][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41.

  [7]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8]徐家洪,项桂娥.皖南农村民营经济组织模式选择[J].乡镇经济,2007(12):33-35.

  Abstract:chizhou and others backward regions’ industial distict belongs to the shifting industry from the east china,which be in the low industial division.chizhou always stesses inviting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investment enviroment,ingnores recommend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inadequacy in abaled person limites lndustry transfer, need to suitably improve workers’salaries and training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must adopt industrial cluster,concentrate population and promote citinization.in adition to administering a good regional college is another important thing to enterpriser in backward region of centre china.

  Key words :backward region; human resources; ChiZhou ;citilization;middle and small business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