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行为经济学,高考放弃行为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冯丽
【单 位】
【摘 要】 摘要: 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教育已然是一种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立足于对人的决策行为研究,
摘要: 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教育已然是一种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立足于对人的决策行为研究,成为家庭对教育投资决策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对高考放弃的个人决策做了分析,反思了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高考放弃行为
据《重庆晚报》2009年3月28日报道,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这则消息一出,各方围绕着这一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独有偶,4月15号,湖北省也传出消息,2009年该省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其中也是农村学生占绝大多数。导致这些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是多种的,本文试图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放弃高考这种个人决策进行深入地解析。
一、行为经济学分析的可行性
在中国历来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对知识的重视日益加强,“脑体倒挂”现象的扭转、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增加的正比关系的体现,使得高学历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同时,许多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个人边际利益,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能够给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未来带来更多收益。拥有知识在社会上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对个体来说,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已经被附加上很多教育以外的东西,比如说荣耀、机会、福利等等。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家庭而言,不仅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而且能够带来社会声望和地位的提高,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人们日益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关心子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育投资价值凸显成为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动机。从居民家庭储蓄用途调查结果看,在家庭储蓄的各种用途中,用于供子女上学的排在首位。即无论钱的来源如何,大多数家庭都优先选择把钱“留给孩子上学用”。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指以人类经济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行为规律进行研究。[1]行为经济学一反传统经济学将决策中的异常心理现象拒之门外的做法,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还原人性某些非理性本质,对决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以重新认识和合理解释,逐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行为决策理论。前景理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更准确描绘了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改变了人们用期望效用函数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传统做法,极大地丰富了风险情况下的决策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收益和损失情况下对风险的态度以及损失和收益对个体感觉影响的大小,表明非理性行为可以被识别及预测,从前景理论的角度能够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是一项风险投资,投资决策者(家长)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对教育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收益和损失的看法,不是随机出现不可预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因此对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研究来说,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更真实、准确地研究和把握身处农村、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决策条件又十分恶劣的家庭决策者面对子女是否接受继续教育问题时的所思所想和决策过程的独特视角。[2]
二、高考放弃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1.自我概念偏低,导致“从众”行为
决策者的自我感知就是他的自我概念。考茨莱基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包括个体对自身能力、动机、情绪成熟度、社会地位和威望在内的信念系统。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在面临高度不确定问题和问题的判明是模棱两可的情况时,个体往往表现为直觉和判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以他人的认知和判断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因素。在个体的决策中,决策者对自己的决定以及结果的感知、评估和选择,都伴随他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较低,决策者会倾向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判断。
重庆市放弃考高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于农村,在这些考生及其家庭看来,高考升学的机会越大,参加高考的意愿越强;反之,如果高考升学机会越小,则参加高考的意愿越弱。现实生活中,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地区教育水平和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农村的考生很大一部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中阶段知识比较难,学科多,课程紧,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成绩不理想,竞争压力比较大。老师对成绩理想的学生关心不够,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心态,觉得升学无望。由于自我概念偏低,致使这部分学生模仿他人决策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的倾向,尤其是了解到与自己家境情况相似的同学,已经弃学去打工为家里分担负担,更容易导致从众行为的发生。
2.持风险厌恶态度,选择风险规避
行为经济学中,收益与损失都是相对参照点而言,不是绝对概念,相比绝大数而言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参照点的偏离程度更敏感。个人偏好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参照依赖。依据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是不同的,存在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态度。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险倾向风险偏好。
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读大学是一笔庞大的教育支出。但是教育已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可否认,教育日渐沦为许多家庭富含利益预期的投资项目。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能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但是这样的读书预期收益与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不相符。网络上曾经做的一个调查,我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有的光学费每年就超过1万元。10年间,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有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户均教育支出每年大约在5500元左右,而一个大学生的年培养费则达到了13600多元。[3]而目前一个极大的现实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收入低”,而且将直接面对“就业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就业难就更加突出。而且,就是在就业难的同时,还存在着“关系就业”等种种“就业腐败”,而这对很多农村毕业生来说,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这就形成上大学的巨大投入和短期的就业压力之间矛盾。如果读了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书投入了大量资金而不能见到回报,在这种境况下,学生及家长心中对放弃高考去打工和参加高考读大学带来的收益之间做了一个权衡,在选择前者时面对的是收益,而选择后者则面临的是损失。在风险厌恶的心态的影响下最终的选择是放弃高考去打工。
3.受锚定效应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会倾向于根据过去的传统或相类似的情况,对事件加以分类,然后在评估概率高低时,会过度相信历史重演的可能。也就是在评估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常常过度依赖自己所感受到其它相似事件的经验却不重视整个母体的状况,误以为小样本也适用大数法则。在生活中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得出歪曲认识。举一个例子,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易于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验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目前大学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以重庆为例,去年尚未就业的学生加上今年的毕业生就近20万人。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规划,今年就业就业率力争85%。[4]换句话说,至少还有3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量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没有后门,考上专科更难找到工作,因此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去打工更划算。另外一些媒体上不时有清华学生卖肉,北大毕业生卖豆腐,某地的高考状元毕业了无法就业,等等这些报道,让家长们和学生们对上大学的期望大大打了折扣,他们想这些优秀的人才读出来都没有好的结果,如自己这样一般学生的更不用说了,由于受到这种确定性效应偏差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就在学生和家长中间漫延了。
但是这种难就业状况,在事实上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的“高不成,低不就”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的期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产生了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缺口。因此,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择业难,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追逐很少的好岗位,而绝大多数难以获得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岗位。
三、关于高考放弃行为的思考
对于上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的现象,社会各界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实早在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郭书君就在其撰写的《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况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99年到2003年农村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增长到2.7%,城市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从7.7%增长到26.5%。虽然都在增长,但城乡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在逐步拉大。此外,南开大学近3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农村学生在大学中所占比例缩小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一旦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其之后的继续教育中就具有分流性。初中毕业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志向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或者读高中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我们所关注的这些弃考学生都是在高考之前选择放弃,这就好比运动员在开赛之前群体性缺席。这些学生的放弃高考行为,与其说一种自主的“选择”,还不如说是在现实下被迫的“放弃”。这种现象深层的折射出了我们农村教育中存在不公正问题。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城乡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育师资上的差别。农村学生由于受到贫乏教育资源的影响,他们未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这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高考残酷的竞争下感觉竞争力不够,难以考上理想高校,便被迫主动退出竞争。高考放弃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如果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解决,那么“龙生龙凤生凤”就将成为弱势群体摆不脱的梦魇,发展机会的公平就将成为悬在头上的玻璃天花板。
参考文献: [1]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J].探索,2003,(5) [2] 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 “读书无用”是社会之病,高考放弃不得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4/21/content_11226502.htm [4] 上万学子放弃高考的追问,担心就业难是主要诱因http://www.chinanews.com.cn/edu/xyztc/news/2009/04-02/16293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