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行为导向教学法 关键能力 旅游专业 教学课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王 栋
【单 位】
【摘 要】 【摘要】本文结合一次实际旅游教学过程,根据笔者几年教学实践中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若干体会和感想,初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提出个人见解,并认为以开发学生关键能力为目
【摘要】本文结合一次实际旅游教学过程,根据笔者几年教学实践中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若干体会和感想,初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提出个人见解,并认为以开发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融入实践性强的旅游学科教育当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关键能力 旅游专业 教学课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将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旅游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这要求旅游专业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行为导向型”教学法正适合旅游专业教学的特点,值得尝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介绍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 Methode)的定义: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其倡导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1、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加学习,即用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焕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让学生熟悉周围的环境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到惊讶和能提出问题。
2、行为导向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因为“学”在人的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则应因人因时施以不同的“教”。“教”在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或称“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3、行为导向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达到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应注重关键能力的开发
(一)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
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传授为完成今后任务应获取跨职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就好比一把“钥匙”能迅速和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旅游专业教育尤其如此。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的特征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他使劳动者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三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三)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关键能力
由于旅游服务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职业人才,要注重“情商”的培养,体现方法能力的教学内容,强调“做人”和“做事”的教育, 即“关键能力”的教育。如在权力下放和自主管理的导游活动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不仅要有独立解决问题,还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除了考虑自身利益外,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其它部门的合作伙伴着想,为离家在外的团友着想。
三、如何进行旅游专业关键能力的教育(以某次课程为例)
几年来的摸索,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基本采取从专业课程教学、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和交流学习、情感和伦理的学习等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学校课程教学方面来举例探讨对旅游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
行为导向教学法课程案例
(一)目标群体说明
07级旅游管理班学生,年龄17~19周岁,来自浙江省某市各县(市)市区及乡镇,在校时间两年。
班级学生特点: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处于理论阶段,实践经验欠缺,专业思想不稳定。班级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1、学科:导游业务
2、课题:旅游事故之误机(车、船)事故
3、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展示(包括形体、语言、个性化设计等方面综合素质能力)。(3)培养团队精神。(4)掌握误机(车、船)事故的概念、原因、解决的办法和预防的措施。
4、重点:如何解决好误机事故(导游资格考试重要内容之一)。
5、难点: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即本学科综合学习领域的开发)。
(三)教材教法处理
1、课前准备
预先布置学习任务,熟悉课本内容,对于所要掌握的课本内容进行思考。
2、教法处理
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具体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来贯穿各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以加深印象。
3、具体教学方法分析
A.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场景与案例。
B.小组同学对案例展开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错误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用关键词形式将要点列举在黑板上。
D.运用模拟招标的形式展开小组竞争。
(四)教学过程
1、设置场景,明确规范:由教师将课堂改成模拟旅行社业务招标现场,确立评比的某些规则。
具体规则:
(1)团队精神:A、团队成员的参与度。B、团队讨论的热烈度。C、团队成员的相互服务度。
(2)活动过程:A、活动过程的流畅度。B、活动场面的控制度。C、其他团队成员的召集度。
预期目的:
设置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加竞争气氛。
明确规则,有效调控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方向以及团队精神。
2、介绍小组:各模拟旅行社负责人、成员介绍,旅行社社名、口号、标志的介绍,其中各组派美工将标志画在黑板上事先布置好的各组展示区域;负责人、成员介绍由各组派代表口头介绍;社名、口号边由代表介绍边由美工在黑板上注名。
预期目的:展示各种个性学生的演说能力、组织能力、美术设计才能以及从团队智慧中汲取的灵感,同时强调团队的协调能力。
3、演示案例:事先准备好针对性强的案例,由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案例再现。其他学生从这一事先未知的案例中观察其中导游工作的不对之处。
预期目的:展示个性学生的表演才能;锻炼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度以及观察和记录能力。
4、讨论解释:小组讨论,归纳案例主要说明的问题,找出导游工作错误,在剪贴板上写下关键词,贴于黑板,并解释。
预期目的:发挥团队精神,用关键词的方法提升学生概括能力;贴在黑板上的剪贴纸组成的不同造型以期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解释关键词锻炼学生讲演能力。
5、提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预防的措施:具体问题的解决,这是课程内容。由于课前已经预习,所以在课程当中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因为竞争的存在,所以在此设置若干导游工作其他课程的具体问题,例如“南宋建于公元哪一年”;“到北京的硬坐卧铺票价格多少”等,由每组给出一个答案。答案越接近标准的那个组的成员,负责回答课程提出的内容(回答不能看书)。
预期目的:通过各种交叉的知识点,扩展课堂45分钟的知识容量,以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通过事先的预习和课内的回答比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6、布置作业:作业布置也设置于场景当中,作为各模拟旅行社书面测试,而前面的过程则是面试部分。
(1)、如果你是游客的话,对案例当中发生的事情,会有些什么想法或者做法?
预期目的:让学生结合误机(车、船)事故,学会从游客角度考虑问题。加深对导游服务工作的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2)、如果你是旅行社的老总,在事故发生后应该做好哪些必要的工作?
预期目的:让学生了解旅行社管理者的工作,加强对自己工作的信心,提高自己的认识。
7、结束语:贯穿整堂课,有头有尾,使整个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
(五)案例说明:上述案例课程是在该班级该学习领域内延续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其前后都有延展。在延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结合课本学习内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智慧,如何想办法增加学习形式的丰富程度。
四、结束语
行为导向型教学法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的综合开发,学生除了掌握课本应试的知识要点之外,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协助其表现自我和检验学习效果,针对学生不同能力、兴趣、需求来设计单元活动,给予个别发展的机会。关键能力的开发不仅仅从课堂教学中培养,还要从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和交流学习、情感和伦理的学习等方面综合培养。这些方面我们将另行探讨。
总体而言,这种以开发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融入到实践性强的专业教学当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编写.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浙江科技出版社2007年12月:32—35、49—52.
(2)吴建平.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创新及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实务全书 [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13—18.
(3)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 主编. 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28—33.
(4)田喜洲. 转变旅游教育思想,提高旅游教学质量 [J].重庆商学院学报(增刊),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