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规模信贷配给条件下的内生性货币供给

【关键字】规模信贷配给、内生性货币供给

【出   处】 2017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黄安仲

【单   位】

【摘   要】  【摘 要】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对信贷需求决定的,银行基于需求而实际发放的信贷就形成了等额的货币供给。因此,信贷市场的状况对于内生性货币供给


  【摘 要】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对信贷需求决定的,银行基于需求而实际发放的信贷就形成了等额的货币供给。因此,信贷市场的状况对于内生性货币供给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以信贷市场均衡和出清为前提条件,没有对信贷配给予以足够重视。本文讨论了在规模信贷配给的情况下,内生性货币供给所呈现的特性,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在规模信贷配给条件下,严格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有通货紧缩的趋势;政府赤字是治理治理通货紧缩重要手段;贷款期限结构是货币供给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 键 词】规模信贷配给、内生性货币供给

  【Abstract】The theories of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conclude that it is the demand for credit that determines the supply of money. The credit, which is provided practically by banks basing on the demand, is just the equal supply of money. So the status of the credit marke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upply of money. However, almost all the theories of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which base on the precondition of equilibrium credit market did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credit marke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traits of endogenous supply of money under the discussing of credit market, especially the scale credit rationing.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s include that deflation is the necessary trend, that defic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eliminate deflation, that the time structure of cred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fluctuation of money supply.

  【Key words】Scale credit rationing, endogenous money supply

  规模信贷配给条件下的内生性货币供给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经济系统信贷需求决定的,当银行发放贷款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就等量增加;当银行回笼贷款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就等量减少。就是说,内生性货币供给需要借助于信贷发放才能实现。因此,对于这种基于银行信贷发放而形成的货币供给来说,信贷市场的状况是至关重要。由于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前提是信贷市场是均衡的,供给和需求能够自动实现,因此文献很少涉及信贷市场的状况,没有将信贷市场的影响因素纳入到货币供给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无论信贷市场是管制的还是自由的,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的客观的、普遍的现象。那么,在信贷配给条件下,内生性货币供给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

  货币内生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论战时期。当时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图克(Tuck)、米尔达尔(Myrdal)等,他们认为信贷供给源自非银行部门的信贷需求,货币供给的不稳定反映了经济自身运行的不稳定。

  80年代后,随着货币主义试验的失败,后凯恩斯主义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体系。卡尔多(Kaldor,1981)、莫尔(Moore,1989)等人认为,当商业银行因扩大贷款而出现储备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寻求准备,中央银行必须适应性的满足它们的需要,否则将引发金融危机,严重时会危及宏观经济的安全。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没有控制力,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利率弹性。莫尔将货币供给曲线表示为一条水平于货币供给横轴的直线,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又被称为水平主义。莱若伊(Lavioe,1985)、雷(Wray,1996)等人认为,中央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商业银行对储备金的需求的,而是可以拒绝商业银行寻求准备。但结构主义者同时认为,虽然中央银行拒绝了适应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扩大了商业银行储备的来源的范围。这一分枝被成为结构主义。鲍林(Pollin,1991) 、Palley(1996)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更支持结构性内生的观点。

  总之,无论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内部存在怎样的分歧,他们都坚持认为,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对信贷需求而创造的,货币供给的过程就是信贷发放的过程,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随信贷的发放而增加,随信贷的回笼而减少。

  二、信贷配给的基本理论

  所谓信贷配给就是指“当个人或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就是不能按照该利率获得资金时,它们就被认为是处于信贷配给状态之下。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and Wessis,1981)、曼丘(Mankiw,1986)、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Greenwald and Stiglitz,1988)对信贷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信贷配给的根源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即使市场完全自由的,由于企业和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以及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银行监管成本等因素,信贷配给也必然存在。近年来,而霍奇曼则从企业违约风险的角度论证了信贷配给存在的客观型。

  基顿(Keeton,1979)将信贷配给分为这样两类:信贷的规模配给和信贷的数量配给。信贷的规模配给是指在既定的利率下有的申请人能够获得所申请的贷款而有的申请人就不能获得贷款;信贷的数量配给是指在既定的利率下所有的贷款申请人都能获得贷款而所有的申请人的贷款数量都小于他们的申请数量。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信贷配给,经济系统所提出的信贷需求总是不能被全部满足,总有一部分信贷申请者被拒绝,或者,虽然他们的信贷申请随被接受,但他们的信贷量却达不到他们期望的信贷量。

  总之,现在人们清楚地知道,即使是在高度自由的市场体制下,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的基本状况。对于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经济体系而言,信贷市场必然存在着“双重信贷配给”,即配给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干预,另一方面来自金融市场。

  三、规模信贷配给对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影响-模型分析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个企业,用=1,2…n表示,第个企业雇佣个工人,产出是,且产出是企业的内部信息,只有企业所有者知道。企业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公开的信息。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按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价格,将企业出租给别人经营。经营者租赁企业时需要一次性将租单位的货币交给所有者。于经营者在租赁之初只知道企业产品的价格而不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所以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形成了经营者的风险。们还假设,经营者最初租金全部来自银行的贷款,不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经营者将无法租赁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企业所有者在索取租金时,由于考虑到长期的效应,所以租金不会大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即:≤。因为,如果企业所有者所要的租金太高,致使经营者亏损,那么下一个生产周期可能会影响该企业的再次出租。由于银行也不能获得关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信息,所以,银行在面对经营者申请信贷量时,也存在一个风险决策过程。因此,面对个潜在的租赁者所提出的信贷申请,,……,银行会基于它对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的预期,来判断信贷的风险。由于信贷配给的普遍存在性,我们假设,在规模信贷配给中,只有(既然是规模配给,则<1,)个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不妨假设获得信贷配给的企业分别是:=1,2…,。企业+1,+2…,没有获得信贷配给。那么经济中投入生产的企业就是个。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经济提出的信贷需求是:

= (=1,2,…n) (1)

  因此,按照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以及基于这些需求而产生的货币供给就是:

= (=1,2,…n) (2)

显而易见,是货币“观念需求”,而则是 “实际供给”,二者信贷市场不存在信贷配给。但是,由于信贷配给的客观存在,在规模配给的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申请者都获得了信贷,而只有个申请者获得了信贷,那么,经济系统实际获得的信贷量,从而内生性货币供给量就是:

Q*=M*= (i=1,2,…λn)  (3)

显然,Q*和M*都是“事后的概念”,Q*是“实际信贷需求”,M*是“实际货币供给”,因此Q*和M*总是相等的。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个申请者的信贷申请量都一样,那么经济中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占所期望的货币供给量(需求量)的比率就是:

(4)

结论之一:货币供需之比<1 意味着,在规模信贷配给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经济系统的货币供给量必然小于经济系统所期望的货币供给量。

如果我们假设,获得信贷配给的企业在时刻获得信贷,在一个生产周期之后归还银行的贷款,假设还款期限是时期。那么在时刻,随着银行的信贷发放,经济系统中的货币供给量就是由方程(4)决定的。那么到时期,随着企业还贷的进行,经济系统中的货币供给量就减少为零(假设原先的货币存量为零)。如果银行对所有企业的信贷发放和信贷回笼在时间上是同步的,那么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在0和这两个状态之间摆动,货币供给的波动极其剧烈。当然,银行系统出于自身流动性的考虑,不可能会对企业的信贷发放和回笼采取同步行动。我们假设,银行在时期对个企业发放信贷,但不是同时发放,而是将期,平均分为个小的时期,=1,2…,每个小的时期内只对一个企业发放。那么,在时期内共有企业获得信贷,经济系统的货币供给量仍然是。如果银行对每个企业的信贷期限都一样,那么在企业还款期内,企业还款依然会按照获得贷款的时间顺序,依次还款。如果企业的生产是连续的,从而企业的信贷需求也是连续的,那么只要银行的贷款期限安排恰当,个获得信贷配给的企业就始终有一个企业处于贷款期,而有一个企业处于还款期,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就能始终保持平稳供给。

  结论之二,内生性货币供给的经济系统,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时,货币供给平稳与否取决于银行系统的信贷期限管理,银行系统的信贷发放和回笼期限越是同步,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波动就越大,反之,信贷发放和回笼期限越是分散,则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波动越小。

现在我们引入政府行为。上述模型中只有个企业获得信贷配给,经济系统中货币供给小于经济正常运行所需求的量,个企业处于停业状态,失业人数为:

=(=+1,+2…,n) (5)

  如果每个企业雇佣的工人数相等,那么,经济系统的失业率就是:

(6)

为了解决上述经济中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手段。模型中的经济衰退和失业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造成的,但是由于货币供给是经济内生决定的,因此,试图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来解决衰退和失业是难以成功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解决由信贷不足而造成的内生性货币供给不足所引起的经济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赤字财政扩大政府购买,使得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需求增加,商品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后,面对经营者的信贷申请,银行在对企业的生产能力预期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上升(从而上升),银行预期的贷款风险减少,因此,银行将可以扩大信贷配给,即的值上升。随着逼近1,经济系统中的所以企业都可能投入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也可以通过赤字货币化,对经营者转移支付(比如,税收优惠)对每个经营者给予单位货币补贴。在既定的生产能力和价格水平下,由于支付补贴的存在,银行预期对企业的信贷风险减少,因此,银行就会扩大信贷配给,即的值上升。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将趋于均衡,并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支付赤字货币化的量等于正好等于那么,经济系统的所以企业都投入生产;货币供给和需求相等;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等。如果支付赤字货币化的量大于,那么,过多的货币供给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现通货膨胀,使得实际的货币供给和需求相等。

如果支付赤字货币化的量等于正好等于,即上面所论述的货币供给不足,经济系统会不会通过价格水平的下降来实现实际货币供给和需求相等,从而解决由于信贷配给而产生的货币供给不足所引起的经济问题呢?笔者认为是不能通过价格下降来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的。因为,价格下降在既定的生产能力下,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预期风险增加,这样,银行将进一步减少信贷配给量,货币供给将进一步减少。

  结论之三,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运用恰当的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解决运行。同时,在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一定是政府财政过度赤字造成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将通货膨胀完全归因于政府的赤字行为最早、最明确的论述始于哈耶克。然而,哈耶克的解释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

  四、结束语

  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提出的货币供给内生思想极具启发性,但却是以信贷市场均衡为前提。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客观存在的现象,无论信贷市场是自由的还是管制的。这已经是经济学上的基本共识,特别是在信息经济学给出解释之后。如果将规模信贷配给考虑进去,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话,内生性货币供给将具有如下特征:内生性货币供给有通货紧缩的趋势;政府赤字是治理通货紧缩的重要;贷款期限结构是货币供给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弄清在规模信贷配给下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这些特征对我们认识通货现象很有好处。本文将将信贷市场的状况纳入到内生性货币供给的理论研究中,考察信贷配给对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可能的影响,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而已。

  参考文献

  [1]Aresits.P.and Howells.P: The Supply of Credit Money and the Demand for Deposit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2]Greenwald Bruce G. and Stiglitz, Joseph: Imperfect Information, Finance Constraints,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 In M. Kohn(ed.) Taipei Symposium on Monetary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3]Kaldor. N and Trevithink.J: A Keynesian Perspective on Money”,Lloyds Bank Review, January 1981.

  [4]Lavoie,Marc. Credit and Money: The Dynamic Circuit, Overdraft Economics, and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In Money and Macro Policy, Marc Jarsulic, ed. Boston: Kluwer-Nijhoff, 1985.

  [5]Moore.B: A Simple Model of Bank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Vol.12, 1989.

  [6]Mankiw, N, Gregory: Dynamics of Oligopoly. Part Ⅲ: Price Determination, Mimeo. MIT, 1986.

  [7] Pollin.R: Two Theory of Money Supply Endogeneity :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Spring,1991.

  [8]Palley, ThomasI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1996.

  [9]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3, P393-410.

  [10]Wray.L.R, Commercial Bank, Central Bank, and the Endogenous Money,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992

  [11]Wray,L.R,: Money in Circular Flow, in Nell and Deleplace ,Money in Motion, London , Macmillan.,1996.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