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土地利用与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土地利用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郭营 周清

【单   位】

【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 影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 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高速时期,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为了保护好生存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保护土地与发展经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社会产出(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 2~3]
  • 土地利用概况及结构
1.1  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况
土地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土地科学而产生的新名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首次提出于 1990年 2 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 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之后又分别在泰国清迈 (1991)、加拿大莱斯布瑞(1993)、德国波恩(1996)和中国北京(2001)举行多次研讨会,就土地持续利用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评价纲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由利用的目的和为获得这个目的而采取的措施而定义的。农用土地和城市土地的利用目的和价值实现途径迥然不同,相应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差别很大。过去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多侧重于农用土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及其产出效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居于主导地位,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以往对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估价与经济区位、空间结构与扩展形态等三个方面。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思想的深入,土地持续利用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李植斌从土地持续利用的供给与需求、发展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扩展的趋势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功效函数和协调度模型,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系统动态调控模式,并且应用于浙江省温州市的实际案例研究[4];刘彦随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角度出发,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原则与方法、质量评价、结构分析和优化配置模式、程序等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并且应用于浙江省乐清市的实际案例研究[5];史培军等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6];谭永忠,吴次芳等认为可持续利用度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可持续利用协调度的函数,并从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7];王良健等对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经营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8];梁湖清则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对生态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9];张波与郑新奇对济南市土地持续利用研究[10],安旭东以广州市为例,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1];侯学钢,彭再德则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论证[12]。另外,荆树柱与范周[13]、刘卫东[14]、彭再德等众多学者都从不同侧面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阐述。
1.2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1.2.1  两大类用地的结构
除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外,在2001年我国己利用的土地总量中,两大类用地的比重结构如下:从整体上看,我国农用地在已利用土地中占绝对优势,尤其是西部的农用地为三大地区中的最多,东部 地区的农用地最少。从各省、区的情况分析,除 4个直辖市外,东西部地区在两大类用地结构上差距很大如江苏的两类用地之比为 3.1:1,山东为3.7:1,而新疆、内蒙古 、青海和西藏的同比则分别为41:1、57:1,157:1 和923:1。
表 1我国已利用的土地结构(%)
以利用的土地        农用地比重      建设用地比重         农用地与建
面积                                                     设用地结构
                                                              之比
全国      100           94.7             5.3                  17.9:1
 
东部地区  100           86.1             13.9                 6.2:1
 
中部地区  100           91.3             8.7                  10.5:1
 
西部地区  100          97.7              2.3                  41.7:1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2,中国大地出版社。
1.2.2  我国农用地结构
我国农用地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其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2、表 3)。
表 2 我国农用地结构 (%)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面                                                                                             
全国      100        19.5       1.6         35.1      40.4         3.4
 
东部地区  100        39.3       6.3         45.9      1.6          6.8
 
中部地区  100        35.8       1.7        53.8       3.2          5.5
 
西部地区  100        10.9      0.7         27.4       58.9         2.1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2,中国大地出版社:
 
表 3我国农用地的地域分布 (%)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面                                                                                             
全国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东部地区  12.5       25.1        48.6        16.3      0.5          25.2
 
中部地区  20.4       37.3        21.6        31.2       1.6         33.1
 
西部地区  671       37.6         29.9       52.4       97.9        41.7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2,中国大地出版社:
我国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农用地总量中又主要是牧草地和林地,牧草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
  1. 我国建设用地结构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演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设用地扩张迅猛。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建设用地占土地总砥积的比重提高273%。建设用地中,各类用地结构转换明显,城镇、独立工矿、交通用地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l5年来分别增加8.68%、2.88%、3.00%;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的比重呈不断减少的趋势,15年来分别减少了13.64%、1.09%。
在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大于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城镇用地弹性指数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低下,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建设用地结构欠合理,根据郭文华[15] 提出的衡量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的土地利用城市(镇)化指数 LUUI【LUUI:(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依村居民点用地】计算,我国的一些城市建设用地水平,在全国范围还内处于较低水平,建设用地结构欠合理。
二、 我国土地利用与经济效益概况
2.1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分析
2.1.1土地利用与 GDP增长的关系
根据历年耕地、建设用地总量与GDP增长趋势可知,全区的耕地与GDP呈现异向增长,建设用地与GDP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耕地资源的减少从某种意义反映经济发展是以耕地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给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16]。我国土地开发潜力巨大,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求,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建设用地在今后几年还会有所增加,建设用地的增加,必然会占用耕地,导致耕地减少。建设项目的落实,必然会给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注意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的单位效益。通过对比GDP与建设用地的增长关系,发现2003—2005年GDP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地均GDP产值逐步提高,整体用地效益处于上升态势。
2.2.2土地利用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1997~2005年全年历年耕地与固定资产投资呈异向增长,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同向增长。我国的建设用地在1999年之后增幅减缓,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说明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在逐年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固定资产的增长也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
2.2.3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由于耕地与第一产业的关系比较紧密,我国1997—2005年耕地面积与一产产值所占比重在不同的年份有所波动,但是总体呈观同向下降的趋势。耕地的减少,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用与保护耕地[17]。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反映了经济发展、城镇扩张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吞噬,使得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耕地仍会继 续减少。而未利用地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极少,人地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尽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少占耕地。
2.2  我国已利用土地的经济效益
据2001年的资料,我国已利用的土地总面积68972.9万hm ,土地利用率为72.6%,其中,东部为87.6%,中部地区为87.3%,西部地区(含内蒙古、广西)66.5%。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市的土地利用率超过了90%,有4个省、区则不到70%,新疆
的土地利用率只有38.9%按已利用土地面积分析,全国平均的地均产值(每公顷已利用土地上的国内生总值)为12971元,东部地区为 58820元,中部地区为17058元,西部地区为3708元,三个地区之比为16:5:1,差距很大。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率大致相同,但经济效益不同,东部地区己利用土地的地均产值是中部地区的3.5倍,东部人均已利用土地只相当于中部的55%,但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中部高一倍多,可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并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人均已利用土地的多少。
2.3  我国农用地结构与经济效益
按2001年的资料计算,我国已用地每公顷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 为12459元,其中每公顷农用地的地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239元,但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同样是农用地,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9.4:431,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效益差,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农用地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效益差。
全国每公顷林地的地均产值400多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5:2:1,全国每公顷水面所形成的淡水渔业产值为50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9:6:1,全国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不足2000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13:4:1 由于比较效益的不同,不同用地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必然形成差异。东部地区农用地结构中,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46.1%,在西部地区农用地中,耕地、园地只占1 1.9%,在东部农用地中,效益较低的牧草地只占1 6% ,而牧草地在西部农用地中却占59.1%。结构不同,效益当然不同。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四省区牧草地比重在70%以上,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仅128元,因此其农用地地均产值均低于800元。
2.4  我国建设用地结构与经济效益
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三类,其中后两类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辅助性用地,在前一类中也只有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和盐田三项用地是二 、三产业的直接用地。如果按这三项直接用地来分析,东部地区占其建设用地总量的 8.8%,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8.5%和22.7%。用地规模通常反映了产业和行业的不同,而产业规模又通常反映了用地效益。在我国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中,东部地区 59.9% 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4.4%和1 5.7% 这与建设用地的规模(特别是三项直接用地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
建设用地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用地,单位用地投资多少往往反映到用地效益的高低上,我国东部地区每公顷建设用地 的地均产值是西部地区的3倍,除了用地构成的差别外,与单位用地上投入多少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全国 1996~2001年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国家对东中西部地区全国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5:4:1,全国年均已用地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为11:3:1,在全国来看,各省区的前五位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后五位依次为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上海与新疆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 300:1,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为297:1,东西部的差距从这两组悬殊比例中可见一斑。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增长速度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少是导致西部已用地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三、促进我国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3.1   提高我国农用地经济效益的思考
3.1.1  集约利用农地资源,逐步提高林地和牧草地的经济效益
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面积用地的效益通常取决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的多少,广种固然也可以达到多收的目的,但广种低产多收与少种高产多收之间在经济效益上是很不同的,因此必须实行集约化的经营,不断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1.2  农用地的利用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土地具有多宜性,质量越好的土地多宜性越强。就农用地来说,是用作耕地、园地 、林地 、牧草地或是鱼池,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又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社会需求,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益。
3.1.3  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用地的规模与结构
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各种市场要素配置的动态性。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农用地的结构必然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人为地凝固用地结构或种植结构,其结果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益的下降并使土地利用者为此付出代价。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农用地结构如具有动态性调控应变空间,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农用地内部的地类应有弹性变更的活力,僵化的用地结构是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的,土地经济学里的“经济供给原理”指的就是用地方向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值得深思与不断探索。
3.2   提高我国建设用地经济效益的思考
3.2.1  大力发展经济,搞好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加大对西部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替导致的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 ,是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最根本的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程度的结果。又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众所周知,在我国国土面积中,东部占1 1.4%,中部占17.6%,而西部却占71.0%。但在现在的建设用地中,东、中、西部分别占35.8%、35.3%和28.9%。除特殊用地外,城镇用地、工矿用地以及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也都是东部、中部的比重高于西部。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大对西部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重点增加城镇、工矿以及交通、水利等项建设用地 ,并在提高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只有在正确审视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用地合理分析当前经济才能较好的研究出我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问题入手,提出适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业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8l-84.
[2]张雷,陈文言.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换—— 以长江干流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1):3-8.
[3]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 inc.[c].Washington.1961.
[4]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l9.
[6]史培军,陈晋 ,潘耀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2):151~160.
[7]谭永忠,吴次芳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J].中国软科学,2003,(3).
[8]王良健等.区域土地资源可持 续管理评估研究----广西梧州市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00—205.
[9]梁湖清.生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0]张波,郑新奇.济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l,l2(56):31—36.
[11]安旭东.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c].[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图书馆,2002.
[12]侯学钢,彭再德.上海城市功能转变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规划,1997,(4):8—11.
[13]荆树庄,范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7):40~45.
[14]刘卫东.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任务[J],中国土地.1996,(1)
 [C]2002,8
[15] 郭文华,郝晋珉,覃丽等.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J].资源科学,2005(3)
[16] 王业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81 84
[17] 熊鹰,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69—72.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