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中非能源;合作;相互依赖;互利双赢;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侯文霞
【单 位】
【摘 要】 摘要:本世纪初,中非能源合作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长,双方关系迅速发展,且正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能源合作正在继续推进,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正形成。即
摘要:本世纪初,中非能源合作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长,双方关系迅速发展,且正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能源合作正在继续推进,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正形成。即相互依赖的发展模式,使得中非在能源合作领域一贯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真诚平等、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中非能源;合作;相互依赖;互利双赢;
一、中非能源合作模式发展的思考
就中国而言,非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储藏量大,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料保证。广阔的非洲大陆也为在国内激烈竞争的中国商人们提供了巨大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中非之间的贸易额近年来持续上升。截至2007年底,中非贸易额高达736亿美元,其中包括很大份额的石油贸易。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中国石油企业扩大和参与非洲国家能源领域的各项建设与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同非洲国家通过双边渠道以及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平台,深化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面对油价、油源、油路和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日与其跨国公司的打压,中国是在极大的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为自身发展海外能源。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两大地区,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3830万吨,占中国进口的石油量30%。
就非洲而言,中国对非洲能源、矿产的需求,对提高非洲的能源、矿产价格意义重大,尤其有利于非洲的能源出口多元化,可帮助非洲规避单一西方买方市场的风险。同时,中国还能借此向非洲国家提供能源、矿产开采技术,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此外,经济发展中的非洲仍然需要各项援助。中国提供的援助和确立的经济合作模式,将在非洲受到更大的欢迎。来自西方国家的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而西方很多企业在进入非洲国家时,对相应国家的政治风险也顾虑较多。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秉承两项原则,即不附加政治条件和不干涉别国内政,这对面临多重问题、寻求多种支持的非洲国家来说,更显得直接、守信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能源合作过程中,通过能源投资促进资源国经济发展;通过工程技术服务加快资源国勘探开发进程;通过技术合作与培训为资源国培养石油专业人才。中国还积极投身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为资源国家建设道路、桥梁、医院等基础与公益设施,逐渐实现了与资源国及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伟忠认为,非洲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中国有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双方合作潜力巨大。[1]可见,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非能源合作关系已逐渐发展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互依赖的发展模式,使得中非在能源合作领域一贯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真诚平等、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两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二、相互依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互依存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尽管相互依存现象存在已久,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最早是理查德·库拍在1968年的《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相互依存表现为国家间对外经济发展的敏感性。目前相互依存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他们对于相互依赖定义为:相互依赖是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这种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其程度取决于角色对于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其中,敏感性测量的是一个行为体环境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的行为体。而脆弱性测量的是行为体终止一种关系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深深地影响另一方,对另一方的需要和行动都非常敏感;或许双方都受到了损害,或许一方受到损害,会被迫做出对抗性反应,因而又是脆弱的。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行为体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如果双方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同或接近,那么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对称情况,否则呈不对称情况。
能源,特别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能源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消费国与资源国的矛盾曾经是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主要矛盾。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制约使许多能源消费国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加深,再加上目前这些消费国还没有找到在短期或是中期内能够提供经济上和实际上可行的替代进口石油的方法,因此他们对于能源输出国有很大程度的依赖。与此同时,能源输出国虽然也在大力发展除能源以外的产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摆脱不了其国民经济对于能源出口的依赖。他们希望从能源进口国的手中获得资金、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尽快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中,参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消费国与消费国之间、输出国与输出国之间的能源和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地加深。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能源市场一体化的深化,所有能源消费国和输出国都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相互制约和依赖。
三、中非能源合作关系的历史考察
近年来,非洲石油战略地位的提高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着美、法、英、日等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竞争日趋激烈。非洲产油国针对西方石油公司长期垄断石油工业这一特征,加大实施石油合作多元化战略的力度,迫切希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中国从非洲大量进口原油始于1992年,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安哥拉和利比亚。此后,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国家和数量都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以来,中非双方加大了石油贸易的力度,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增幅达到9%,所占比重突破30%,为历年来的最高份额。目前,非洲已成为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2006 年上半年,在中国原油进口十大来源国中,来自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刚果(布)和利比亚四国的原油占到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28.6%,达到2098 万吨。2007年,我国从安哥拉进口2499.6万吨原油,使安哥拉成为我国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国。苏丹是中国苦心经营多年、比较成气候的海外阵地,也是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2007年中国从苏丹进口原油1030.6万吨,同比增长112.6%。[2]截至2005 年底,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已经辐射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尼日尔、乍得、毛里塔尼亚、埃及、尼日利亚、加蓬、赤道几内亚、肯尼亚、安哥拉等14个国家,较大型的油气合作项目共有27 个。
同时,中国与非洲能源的合作使中国成为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推动非洲经济持续增长的诸多因素中,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是中国己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年均增幅高达30%,2007年再创新高,达73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373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从非洲进口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非洲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的商品经济实惠,降低了物价水平,提高了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二是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迅速。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累计达117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2 5. 6亿美元,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目前,中国在非企业有800多家,投资项目逐步由贸易企业向生产型企业转变,涉及贸易、加工制造、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许多中资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和就业大户,不仅缓解了资金短缺、失业严重等问题,而且带去很多实用技术,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开展了9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电力、交通电信、文教体卫、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其中包括建成2000多公里铁路、3000多公里公路、30个体育场馆、20所学校、43所医院等;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1. 6万人次,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减免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1. 5万多人次。[3]中国的援建项目大多是根据非洲国家的优先考虑和实际需要确定的,在项目的执行中处处体现着“授人以渔”的精神。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非洲国家的造血功能,增强了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可见,从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和增加当地石油业投资,不仅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也推动非洲的自主发展。贫穷的非洲大陆石油资源丰富,随着中国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涌入,必然带动非洲国家油田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也有了稳定的原油来源保障。中非能源合作的历史表明中非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
四、中非能源合作相互依赖的特点与前景
中非能源合作的特点有两方面显著的特点:
第一、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到互利双赢模式的转变。最初,中非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一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即在上世纪50、60年代双边关系中非洲对中国的依赖要大于中国对非洲的依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即最初的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目前,和早年西方殖民者依靠刀与火的血腥野蛮掠夺来攫取非洲资源的做法根本不同的是,中非能源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完全是建立在相互需要、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如早期与苏丹的合作, 西方舆论热炒的中国与苏丹的能源合作。中国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产250万吨原油的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了2000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再拿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尼日利亚期间与其达成的石油开采协议来说,尼方向中石油集团提供的4个区块的油田开采许可证,两处位于富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另两处则位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尚未开发的乍得湖区域。在这些区块开采石油,不仅对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尼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能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尼日利亚勘探和开采未知的石油处女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4]
第二,中国-非洲之间的相互依赖将深化双方的合作。相互依赖的后果如何,是促进和加深国际合作或者是相反,这是国际关系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相互依赖不仅不能促进国际合作,相反,它会导致一国利用其技术、资金、资源或者其他方面的优势控制其他国家,甚至左右一些国家的政策,从而增加了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是战争的可能性。另一些学者更多地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认为,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正在取代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那些相互依赖的国家连在一起,共同行动。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相互依赖既包含了竞争性的零和内容,也包含了合作性的正和内容。当利益的分配出现零和的情势时,国家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利益的分配出现正和的情势时,国家间会产生和谐。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国是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同非洲进行能源合作。中非能源合作的历史充分证明,中非之间的相互依赖正在进步深化双方的合作。
中国-非洲之间的相互依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前景呢? 一些学者对此有如下看法,即相互依赖程度的提升不仅没有促进双方的合作,反而导致一方利用另一方在相互依赖中产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来制约其他国家,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后果就不是合作,而有可能是相反,甚至出现国家间关系的破裂和不稳定。笔者认为, 中非能源合作的相互依赖将会结出“正果”,那就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 这是由如下三个因素所决定的:第一,由于双方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伴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因此, 中非双方在处理双边关系时都会注意这种依赖关系的存在, 双方之间的战略合作也就更易实现;第二,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它会尽一切力量来帮助非洲,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三,中国-非洲之间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声明和宣言,从而使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为双方的关系与各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上述三个因素表明当前的中国、非洲已经进入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这种相互依赖不是单纯一国对另一国的相互依赖,而且也不是某个经济或者安全领域的相互依赖,而是一种复合相互依赖。事实证明,在与非洲的能源合作中,中方一直本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石油工业体系,大量增加当地就业。有关公司还非常注重回馈社会,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中非能源合作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完全遵守国际规则,许多合作也是采取国际合作的模式。因此,在复合相互依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充分利用好由相互依赖而生的软性权力资源,有利于中非实现互利双赢的能源合作。
参考文献:
[1] 中非合作:石油不是惟一 [N]中国经济导报, 2006-11-07
[2] 姚桂梅,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2006(11)
[3] 姚桂梅,非洲经济迎来发展的春天[J]求是杂志,2008(12)
[4] 贺文萍,合作共赢的中非互利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