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提出了建设“武汉8+1 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在武汉及周边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2007年武汉城市圈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力资源整合在武汉城市圈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圈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人才流通壁垒仍然未完全消除,城市职能分工也不明确,武汉城市圈还是一个破碎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圈建设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才战略的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人力资源整合 障碍分析
1. 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有专家认为,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2. 武汉城市圈概念的提出
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也提出了建设“武汉8+1 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在武汉以及周边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引擎,武汉城市圈涵盖武汉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占湖北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贡献了湖北省60%的GDP,是华中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武汉城市圈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卓越的科研人才培养优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众多“211工程”重点大学,以及各学科门类的科研院所,可以说人才优势是武汉城市圈带动中部崛起可依靠的核心资源和重要支点。
3
.发展制约因素——人力资源整合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8+1城市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因素----人力资源整合提上日程。人力资源整合效率的高低,可是说是直接关系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部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圈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人才流通壁垒和障碍仍然未完全消除,武汉城市圈还是一个破碎的城市经济圈。因此随着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选取了武汉、咸宁、黄冈三市作为研究对象。
- 人力资源各城市分布状况
资源配置遵循市场机制,人力资源也不例外,当前,随着人才市场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所受地域限制也越来越小,经济收入和发展成为劳动力流向的主要风向标。在武汉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成熟度高、城市配套设施齐全的地方,往往人才汇聚,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往往难以留住人才。
表1 三市GDP 水平 |
城市 |
人均GDP(元/人) |
GDP(亿元) |
武汉 |
31361.50 |
2590.00 |
黄冈 |
5366.56 |
391.19 |
咸宁 |
8328.31 |
234.65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市中,武汉市无论是GDP还是工资水平都明显的高于其它城市,这直接导致武汉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更多的人愿意到经济待遇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它城市
。
表2 三市工资水平 |
城市 |
平均工资水平(元) |
武汉 |
16617.00 |
黄冈 |
10285.26 |
咸宁 |
10180.15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相比武汉在吸引人才方面就缺乏优势。这就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在流动中,盲目的追求好的经济待遇,从而导致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和总量失调。
表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
城市 |
企业单位数(个) |
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万人)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武汉 |
1539 |
49.32 |
186212 |
咸宁 |
547 |
12.98 |
81363 |
黄冈 |
598 |
9.19 |
65168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在除去武汉的城市中,其他的八个城市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冈和咸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体现在两市的人力资源布局上。
2、人力资源结构分布状况
表4 三市人力资源分布结构状况(万人) |
城市 |
从业人员人数(万人)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武汉 |
429.60 |
83.36 |
140.39 |
205.85 |
黄冈 |
105.56 |
53.98 |
28.12 |
23.46 |
咸宁 |
139.78 |
92.39 |
26.00 |
21.39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咸宁、黄冈两市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过大。明显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偏低,即农业人口比重过高,工业人口比重过低的问题。
圈内各城市,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其他城市均是“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黄冈和咸宁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过大。
3、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我国自1958年启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一直是我国城乡改革的困扰。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人口大幅流动的情况下,户籍制度成了我国城乡改革的瓶颈。
1997年在户籍改革方面武汉市实行了购买商品房办理蓝印户口政策,截至2003年武汉市取消蓝印户口政策使外地人员购买商品住宅可直接办理户口,使户籍改革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与就业政策、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武汉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提供了保障,消除了异地人才流动入的后顾之忧,方便了他们的跨地区流动。
武汉城市圈建立以来,作为城市圈改革的配套任务之一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被提上日程。
4、人才信息交流机制、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情况
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流通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基础的作用,而作为市场中调剂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的媒介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职业介绍所和人才市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武汉为例,现有人才中介机构近150家,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已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万宝盛华公司已入驻武汉,并将有部分国外人才中介组织陆续落户武汉。咸宁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咸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全市也已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36个,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9个。
武汉城市圈在人力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制约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制约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因素分析
-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自为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慢
在阻碍大的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中,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各界具有广泛共识的最重要因素。我国行政区划严格,且政府对于区划的干预过多、过大,同时由于武汉城市圈内部国有经济份额多,,从而使行政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难以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各城市都力图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等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区内间的交流和合作。
从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看出,区内经济一体化,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实现区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从目前整体上来看,武汉城市圈区内合作和统一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制约了区内经济的长远发展。
- 产业雷同、各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上正在走向统一协调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汉与周边的8市的产业结构上和城市功能上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盲目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圈内产业结构趋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市在主要产业上面存在着很大的重叠。
表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及布局
城市 |
三次产业比 |
主要产业 |
武汉 |
4.9:45.5:49.6 |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 |
咸宁 |
26.3:38.5:35.2 |
纺织、机械、建材、运输、食品 |
黄冈 |
33.2:33.9:32.9 |
纺织、机械、建材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配套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3、 各个城市间缺乏统一有效的联动机制
武汉城市圈中的各个城市间虽然达成了统一的区域合作计划,各个地区间人力资源流通、合作、培训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但是,总体上来说,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之间在人力资源相互协调合作机制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很多的合作政策和协议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也十分有限,有的仅是部分城市之间的局部合作。
这样的现实与设想的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流动、协调以及合作上面的高度协调和联动相差还很远。
4.人力资源配置统一大市场未形成、各城市间人力资源流动不顺畅
根据省、市发改委、公安等有关部门了解的情况,目前的户籍制度与人才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相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关卡”,主要表现在户口上承载功能太多,与就业政策、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如本地购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公积金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对人才流动限制很大。在办理调动手续、高校毕业生接收等方面的问题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与户口有关。
目前各个城市间实行的户籍制度,都无疑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 打破行政区域经济、建立更加统一的大市场
武汉市要着力延伸产业链,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同时,黄石、孝感、仙桃等8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积极引进武汉的产业资本,形成了与武汉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具体探索包括: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在这方面武汉市开始试行通用户口本,持通用户口本,武汉城市圈9城市居民可自由流动,并形成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考虑到各城市的实际承受力,应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权。除少数大城市外,应放松户籍管理,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和生活来源的人员,经申请允许变成城市市民,以登记制取代审批制,真正使户籍只起到表明居民居住地的作用,而不是作为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 加快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集群
人力资源整合的真正内涵,即通过人力资源配置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而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源配置方向。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产业的一体化。在对武汉城市圈内城市产业布局上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整合。
结合“1+8”九市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解决好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圈内各市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基础优势,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构建产业链,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区域经济协同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地区跨产业的产业链创新组织,推进城市圈产业跨越发展。
3、推动武汉城市圈人才市场一体化
建立一个统一的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协调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统一政策和统一管理统一流动上发挥协调作用。全面加快“四个对接”。一是加快人事政策对接,构建城市圈内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二是加快人才市场对接,构建城市圈人才资源统一配置的大市场。三是加快服务需求对接,构建城市圈内协调互动的人事公共服务新体系。四是加快人事人才信息对接,构建城市圈内便捷迅速的信息互通平台。建议该项工作由省人事厅与九市对口单位衔接。
还要进一步发展“人才经济”,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选用、激励、流动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推动中部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体系。建立有利于优势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奖酬制度。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将武汉城市圈高校的技术科学优势、基础科学优势转化成支持相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建立创新研发辐射与产业化中心。
4、
推行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流动合作格局
在人力资源流动格局上面:
- 要积极开展武汉和其它城市间的对口支援工作。
推行干部轮岗、轮换等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协助当地培养人才,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引导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其次,鼓励本地区人才走出去,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其它地区参观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本地区人才的水平和素质。
2)9个城市之间要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估制度。
规定各类证书的有效期限,同时课根据各地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指导当地建立与需求和就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
-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要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流动,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短期聘用人员社保权利的保护,根据起工作岗位,性质不同,提供相应的待遇,缩小人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栋生.中部崛起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28,435
[2]孙海鸣.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71、396
[3]王观松、杨颖.科学发展观与武汉统筹发展.[M].武汉出版社.2006,140、159
[4]顾海良.湖北发展研究报告.[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7、33
[5]聂华林、李永、杨建国. 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9、461,551、560
[6]湖北年鉴.[N]2006,499、598、612、679、687、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