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关键字】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阅读效果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康 骞

【单   位】

【摘   要】  内容摘要:  课堂阅读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不容忽视。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中学语


  内容摘要:

  课堂阅读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不容忽视。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激发兴趣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前提;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还要开展各项活动,使课外阅读更持久地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阅读效果

  正文:

  课外阅读历来被中外教育家认为是一个人学习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的,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认为,语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非常重要。他感言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一、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好学生阅读的榜样

  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得到长足发展,他们已经越来越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敬教师了,而是因为教师确实有知识有才华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没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为此,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师爱阅读,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涵,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敬佩老师,也会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价值。教师自己爱阅读,也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比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开始选择一些科普读物或者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近的名人故事,以浅显的故事和名人榜样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并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水平,再适当选择一些时代新著、流行佳作,让学生的阅读从兴趣爱好提升到扩大知识面的层次。一本本优秀图书的推荐,擦亮了学生阅读的眼睛,引领了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学生中挑选阅读榜样,让那些阅读起步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代替老师读美文,讲故事,让那些“小老师”也发挥出不可低估的榜样力量。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随机、随时、随地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兴趣。例如,班上每一月开展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同学们人人带上自己这一月所读的书,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所读书的名称、内容、体会、收获。每个小组评选出介绍得最好的一位登台向全班同学介绍,从中选出班级最佳演讲者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的读书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名及其简要内容,交流了阅读经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还可开展“读书小能手”、“阅读之星”、“朗读比赛”、“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欣赏会”、“手抄报墙报”等活动。很多学生就会为了能参加活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阅读相关书籍,搜集相关知识。每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都很开心,表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每次活动的开展,学生都在分享中体悟到阅读的精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成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三、注重阅读的效果,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浩瀚的课外阅读信息,初中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因此,这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浏览性泛读。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要教给学生扫读、跳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2.品味性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逐渐培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词,描写精美的句、段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3.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大师们成功的阅读经验,对于今天的每一个阅读者来说,仍然是一种好方法。有阅读就应有“圈、点、勾、画”,有批注,有摘抄,有写作体会等习惯。将有价值的文句、观点摘录本中,用做笔记的方法辅助阅读,旨在养成“开卷必记”、“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书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四、创设良好氛围,保障阅读时间和空间

  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产生舒适愉悦的阅读感受。精心选择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或贴在墙壁上,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书源,教师也可动员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籍暂时存在班里,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实现优质书源大家共享。同学们自主管理“图书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教师还要减少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在学校里,每周要规划出一两节课时,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学生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在家长的参与。教师要重视家校联系,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型家庭氛围。不仅父母在家里要经常读书读报,家里还要有足够数量的少儿读物,凡是孩子容易看到、触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有意无意放些书籍。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

  综上所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大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语文教育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当孩子的课外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件和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就真正地爱上了阅读,就能尽情地拥抱书本中的精彩世界,在书本中收获到丰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2.《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 北京“大语文”教育的探索,2000.13.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