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张斌山
【单 位】
【摘 要】 【摘要】教书育人,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突出学生学的主题,强调自主性阅读,同时,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做一棵教育园地的常青树。
【摘要】教书育人,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突出学生学的主题,强调自主性阅读,同时,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做一棵教育园地的常青树。
一、承认个性,重视表扬
新课标强调:就学生群体教育而言,每个学生都应能基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并在各种教育的影响下持续得到共同发展。同时也允许每人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时间有先有后,水平和质量有高有低。
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必须摈弃成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面对后进生,切莫老用一种眼光审视他、挖苦他、指责他,而应该承认他的不足,要正确地、现实地面对他,要学着发现他的亮点,以良好的心态和疏朗的教师人格魅力包容他,帮助他。我们要以更多的激励性的谈话给他一份向上的激情,进步的信念。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场。表扬是人的终身需求,一个好的老师从不吝啬表扬。给他一个好孩子的正面期望,让他甘心而热烈地为着这个好孩子的美名去努力,毕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二、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在此,我们要与家长共同努力,完成学生习惯的培养工作。
人的动作中70%都是习惯动作。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学生有好的素质,其实就是指有好的习惯;学生如果有毛病,就是有不良习惯。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好,不想成为一个好孩子。他是碰到了各种困惑和困难,他需要帮助。
所以,我们做小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做帮助孩子培养习惯的教育。
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情感教育
新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都感到愉快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动辄逃学,动辄离家出走,动辄轻生。近日,笔者所在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件震惊社会的事件:该校初二年级的一位女学生,因在生物考试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后,回家跳楼自杀身亡。
该生在遗书中写到: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另一条则是永远抬不起头做人。而她选择了第一条路——走向死亡。
在现实的教育与生活中,这类事件屡屡发生。
有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学习压力大、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自我强迫、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性。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与孩子沟通。作为学校和老师,也应关心学生,把握好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教师要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要重视情感教育,而这种情感性,就在我们的文本当中,课堂当中,校园生活当中。
五、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教学的主题应该是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一定要突出学的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个舞台,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之后的自信,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
五、书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老师讲会的
心理学表明:只是靠听力获取的信息,过72小时后,只剩20%,再过一个星期,所剩就只有5%了。
“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是学会语文的首要途径。学生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简单易行的基本方法。
因此,在讲读一篇课文前,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至少读3遍课文,以达到语文课标中提到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目标。
六、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做一棵教育园地的常青树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范围的广泛深入,我们会在包括信息化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念和高瞻远瞩的姿态面对未来的教育世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教育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丰富学科知识,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最新领域,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教师角色不应只是"一桶水"或越燃越短的"蜡烛",而应转变为"源头活水",或教育园地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