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培养;高中生物课;提高兴趣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史海霞
【单 位】
【摘 要】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就高中生物学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按课本上的内容去组织教学,而要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要将过去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今天师生互动的大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就成了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课改后的中学生物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对生物课程兴趣的提升做如下探讨。
一、形象思维优化概念教学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由“不知”到“知”,其实就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思考、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这对学生智力增强和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对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就其最近的发展区着手,长期以往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兴趣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再巧妙的趁机而入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解惑,不但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创设适合学生提问的课堂情境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释放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会招致教师与同学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设适合学生提问的课堂情境,为学生的“问题”保驾护航。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耐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理睬,也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学生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及时对那些要嘲笑别人提问的同学进行制止和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以不懂装懂为耻,以敢于质疑为荣。
三、感知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
2.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
3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
4.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 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动手做,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学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生动性新教学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不惟书本所囿,不被教室所拘,尽可能地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为生物教学的生动、有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现有的条件下,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还能身临其境,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比如,讲解植物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夸夸其谈,不如带领学生走进原野,走进森林,现场讲解植物的根、茎、叶以及它们和太阳之间的光合作用。讲到鱼类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照本宣科,不如抽空带着学生到河边亲自捕捉,当场讲解其特性,现场解剖。与之相比,课堂教学无疑显得空洞、乏味。
四、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
1、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从而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总结】
新课改中新教学理念的实施催生了教学的新实践。使教师在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坚持新理论的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生物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新课改下如何树立正确的生物教学观[J].文理导航(上), 2010, (03) .
[2]李伟.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 2010, (02) .
[3]钱新兰.关于高中生物课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的若干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 2010, (08) .
[4]丁卫民.深化课程改革 建立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J].中学生物学, 200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