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王崇成
【单 位】
【摘 要】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就会使学生感到是“雾里看花”,目标高不可攀,内容空洞乏味,教育效果不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今天,学校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就会使学生感到是“雾里看花”,目标高不可攀,内容空洞乏味,教育效果不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今天,学校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演绎变化。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努力克服一味说教、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力求对儿童德育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贴近实际。教师在对儿童开展德育教育时,习惯列举一些响当当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不凡的人生事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当然,把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它的积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这些民族英雄所处的时代在很早很早以前,时空遥远,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异常陌生,没有亲近感,教师虽然费尽口舌讲述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故事更概,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从心灵深处理解和接受。如果换个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效果截然不同。如“神六”宇航员聂海胜、费俊龙历经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参与“神六”飞船的研制开发,并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科学考察长达五天,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聂海胜、费俊龙的英雄事迹在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了他们,对他们的“故事”烂熟于心。如果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英雄”品质会油然而生,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贴近生活。英雄人物的诞生决非偶然,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善积德”,也难有撼天动地的英雄壮举。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宁可被火烧死,也趴在地下一动不动,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并非偶然之举。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军营生活分不开,与他自己 从小养成的“善小而为”分不开,正因为他做了一件件小事,集腋成裘最终成为人民英雄。所以说,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该从小处着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莫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更不要一味追求用“大人物”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敬而远之。
三、贴近学生。德育工作要点点着实,来不得半点虚假。首先,教师要做德育工作的忠实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果一个教师体罚学生,歧视差生,品行极为不端,在学生中没有好的口碑,他即使侃侃而谈德育修养,对学生也起不到良好的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训足以说明榜样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谆谆教诲,循序善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逐步接受,渐渐形成良好品质。切忌大话连篇、高谈阔论,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让学生云里雾里摸门不着,不得要领,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
德育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作为德育教育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接受,好消化,能逐步形成良好品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