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利用欣赏课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关键字】发散思维 学习兴趣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海洋

【单   位】

【摘   要】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体验、理解和领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体验、理解和领悟。它能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体验,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很多学校的学生往往因为美术欣赏课程内容不在考纲之内,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课堂的教学氛围不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是个该引起教育者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感兴趣能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去,欣赏课的教学氛围才能活跃。才能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比起其它学科的任务来说,当然是“首当其冲”,而且“重任在肩”。

  中小学美术的欣赏课,我们美术教师对此煞费苦心,在课上利用生动的讲解、描述、挂图、录像、录音,以至带领学生去参观,这是因为美术教师清楚的知道欣赏教学的重要,种种教学方法都是在启迪学生对美的认识。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比较渊博的美术素养,还要涉及文学等方面的修养,在课上课下更要有“艺术家”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在课上跟随老师漫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这无疑会使学生赏心悦目,使他们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得到教益,使他们认识和领会真,善,美,评判那些低俗滥造的东西,摒弃假、恶、丑。

  在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遨游艺术殿堂,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从<<清明上河图>>到<<最后的晚餐>>、从米洛斯的维纳斯到昭陵六俊、从绚丽多彩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到民间玩具、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生活……真使浩瀚如海!“无处不有美那动人的倩影”。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我们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艺术精华堪称大观,我们代表着东方艺术,又自立于世界之林。

  例如: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制作出充满神思的玉饰;古朴典雅的陶瓷艺术、漆器,美妙绚丽的织绣、缂丝是我们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还有令世界叹服的万里长城,青铜雕塑等,以及庄严精美的宗教塑像、石雕等,我们的传统绘画艺术更使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有书法、篆刻艺术更是气象万千;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我们伟大民族的特质和素养,使中华民族艺术的延续,使时代精神的反映。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重视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而作为美术欣赏不仅要传播知识,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美术欣赏课,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欣赏教学不要仅限于课本仅限于作品,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解读作品

  我们在进行一个作品的欣赏教学时不要仅限于讲解作品本身,要想到作品是由作者、作品传达的内容、作品的艺术语言及其材料等部分组成;作者与该作品的相关关系又可追溯到作品完成的年代背景、作者的艺术流派艺术观点生活故事等部分组成;作品的艺术语言又是由构图、色彩、笔触、造型等部分构成.....由此发散开来就有及其丰富的内容可以讲,但我们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讲,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有趣。比如讲到印象派,我们可以说说印象派说法的来源:一个在当时不入流的画展、一张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一个记者.......

  二.欣赏课不要仅限于课堂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需要一定知识的积累;教师需要将解读美术作品的普通规律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自己主动的去欣赏,“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样才能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否则,即使再生动的课程也无法使学生长久保持欣赏活动的兴趣,尤其是离开课堂后。所以,必要的理论的讲解还是不能丢的。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填鸭式”之中,学生疲于应付,效果不佳;讨论型、问答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自由,学生的发挥余地较大。例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出很多的问题:清明二字指的是什么?画面表现的是什么主题?里面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画那么多的人物?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张画为现代的人们研究历史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等等,有了诸多问题学生就会往他自己喜欢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这样就能改变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热情。

  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但我们可以介绍些相关的作画背景资料: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

  五、教师授课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俗话“百闻不如一见”荀况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例如,在讲解油画的作画过程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油画整个完整的作画过程录象,这通常也是光凭语言所难以表述清楚的。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