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运用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对中国大学生 就业难现状的现实性分析

【关键字】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大学生就业难  原因  建议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晶

【单   位】

【摘   要】  【摘要】自从1999年普通高校首次扩招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渐凸显,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以及新一轮金融危机双重夹击的当下,我国


  【摘要】自从1999年普通高校首次扩招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渐凸显,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以及新一轮金融危机双重夹击的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经达到炽热化的状态,这不仅会给毕业生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负担,也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本文将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的角度分析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关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大学生就业难 原因 建议

  一、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化,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人多19万人。[1]人保部门同时表示,目前高校就业率只徘徊在70%左右,意味着有近200万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然而,这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供给总量绝对大于需求量而造成的供给过剩,而是由于人才分布不合理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所造成的结构性过剩造成的。这里将尝试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角度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加以分析。

  二、 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解释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相互隔绝、自成系统的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大公司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工作,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培训机会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相反。

  也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者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合理流动的重大障碍。一方面,尽管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从业的劳动者对自己工作不满意,频繁地变换工作岗位,但由于长期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已经适应于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征,从而导致无法直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从业的劳动者考虑到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中所获得利益的差别,往往不大愿意接受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由此,造成了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较强的分割性,也加剧了一直以主要劳动力市场为选择导向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态势。具体原因阐释:

  (一) 主次劳动力市场的期望成本收益存在差异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会获得的成本收益是次要劳动力市场无可比拟的,包括工资、名誉、地位以及成就感等。虽然说中国执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上表现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鼓励创新和开拓”,但是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存在着一种“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假清高、官僚化的思想,人们一心的往大企业、政府部门里面挤,随之这些部门“水涨船高”,进而导致就业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个人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上有很大影响,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差距在逐渐的拉大,鸿沟也越来越深。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学毕业生自然会选择在期望成本收益较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达到对自我价值实现度的满足。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位有限且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多数的大学生一毕业就直接面临失业,进而也就不难解释当今社会出现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以及“主动失业”等现象。

  (二) “代际效应”

  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在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职位特征:主要劳动力市场都是由大公司、大企业组成,其对劳动力限定的资历要求往往只有家庭背景优越的劳动力才具备,这种由家庭背景所产生的歧视,即是“代际效应”导致的不公平。此时,就业就成为了少数大学生的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之间的竞争,原本受歧视而被迫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的劳动力,其生活方式长期适应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征,使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更低,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但是真正值得忧心的,不是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造成的暂时失业,而是因为身份和特权制造的“拼爹游戏”。

  (三)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健全,主要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部门,包括能够提供高工资和稳定就业的各种所有制的现代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都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大学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然会争取进入待遇优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意考虑条件较差的次要劳动力市场。此外,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受现行的户籍、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因素影响,决定了大学生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工作转换成本提高,而且自由流动性也较差,必然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营运成本,大大缩小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出现“僧多粥少”、“压价竞聘”的现象。[2]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也有它一定的必然性。

  三、 劳动力市场划分条件下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几点建议

  高校扩招是引发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诱因,但这并不等同于我国高素质人才已经过剩。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仍处于“缺口”状态,因此,高校适度适速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就应该成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群体,无条件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浪费人力资源,也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看:扩展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弥合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距、拓宽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空间,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才是我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劳动力市场划分条件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 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首先,健全和完善劳动立法,提高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严厉打击由“代际效应”产生的权利寻租现象,从而避免“滥竽充数”,保护每一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的倾斜度,支持和完善次要劳动力市场,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通过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补助和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等方式扎实毕业生安心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信心。[3]

  (二)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发展和规范次要劳动力市场,改善就业环境。缩小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差距,通过就业信息的双向流通,使就业者双边互动,初步实现信息一体化发展。此外,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大力扶持在市场分割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部门和企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合理调整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避免“马太效应”生效。

  (三) 转变参与主体的观念

  对企业来说,主要劳动力市场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招聘合适的人才,而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企业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不断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同时以人为本,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增加其对大学生的吸纳力。对于个人而言,教育的投资要遵守收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育水平。并且就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地点和单位,次要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很多有潜质的中小企业同样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调整教育产业结构

  当前人才供求明显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完善教育结构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应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蓝领人才,分流一大批无法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同时高校一方面应按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自主决定招生规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既要体现作为一种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双向选择活动的服务载体和提供公平竞争的服务平台,为高校的整体运作提供导向,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深入浅出的为大学毕业生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前景并给予细致指导。

  参考文献

  [1]曾满超等.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94-310.

  [2]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6.28-49.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教育与经济,2004(3):6-7.

  [4]孟大虎,冯纪明.分割性收益、专用型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学术论坛,2005(4).

  [5]孟大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演进及对就业问题的解释[J].天府新论,2005(4).

  [6]王能, 邹娜.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J]. 求索, 2006(9)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