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德语 词语排序 增减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叶旭萍
【单 位】
【摘 要】 摘 要当今,在中国使用德语的人数非常得少,德语可以称得上是外语中的“小语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开设德语课程的学校院系还很少,而且学德语的人群不多,在
摘 要当今,在中国使用德语的人数非常得少,德语可以称得上是外语中的“小语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开设德语课程的学校院系还很少,而且学德语的人群不多,在中国还没有专门研究德语的学术机构,大部分的德语博士大都从海外留洋学成归来的。因此在从事汉语与德语互译时,对于德语词汇的翻译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德语中的词语排序与增减字问题,依然让翻译者很头疼。本文在通过阐述汉德互译中的词语排序与增减字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德语与汉语的区别,以便对译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语 词语排序 增减字 一、汉德互译时注意同义词的翻译在汉德互译时,同义词可能会导致整篇文章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尤其是把中文翻译成外语时,在网络上查到一个单词,顺藤摸瓜,从一个单词可以成就一篇文章。比如做财务报表翻译,由中文翻译到德文,有许多账务术语,好比自己脑海里有Bilanz (资产欠债表)这个词,先在google上查Bilanz(要害主题词),可能就会找到一张德文财务报表,不管中文德语,财务报表伯仲之间,专业术语相差未几。
在同义词的互译当中,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同一个词语在汉语中经常存在着多种意义,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明白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方能对其确定意义。例如遇到一个特别平常的单词"Schmutz",中文表达只用一个字的形容词"脏",但这时如果必须用它的名词来表示"线路的脏x",翻译人员可能出现临时想不起来能用什么两个字的名词的情形。但经过对全文的反复阅读与翻译,才知道可以说"线路的脏污"。——这便是不同的人因知识构造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中猛然短路,有必要借助别人的本领。因此思维敏捷和母语词汇丰裕是语言转换的坚固基本,尤其在同义词上不要轻易下结论,同义词的翻译上也需要对症下药,确定该词汇的准确含义,并且注意翻译时的排序,方能够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不对题的问题。 二、汉德互译时注意词汇的排序翻译汉德互译时,词汇的翻译是翻译中至关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汉德互译时词汇的排序翻译。由于德语辞书、用具书等在中国还远远没有英语那么齐备,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要主动寻觅可使用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电子化的德汉汉德辞书,在国内还很少,进行翻译的确认,难度很高,加上德语的翻译比较辛苦困难,而且词汇之间的排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特别是国际通用的缩写名称,一旦不注意就会出现翻译错误。比如有个关于国际成长援救的稿件,内容里提到很多国际成长援救机构的缩写名称。固然这些名称是国际通用缩写,若是译员不是这方面的业内行家或对此不熟悉,通过网上搜寻就能很快找到对应的中文注解。这些国际通用缩写也没必要记在头脑里,因为缩写字母本身是没什么意义和次序的,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网络在线辞书也有些是不错的。
汉德互译时,需要注意词汇的重复使用问题。在互译的过程中对词汇的积累非常重要,可以自己建个词汇库,遇到过一次,就要把它记录下来,下次再发现就能够马上使用,这能够直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多次翻译的问题。因此,在整个汉德互译时,对于词汇的排序要主动觉察,并矫正掌握,对做好翻译工作很重要。 三、汉德互译中注意增减字的问题汉德互译过程中,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经常会发现德语从句如何处置的问题。德语的句子定语、定语复句可以很长,句子构造与中文存在差异,最忌讳呆板地逐字逐句机械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不流畅,别说让别人看,就是自己看也看到舌头打转还没弄懂。遇到长句子的德语时,不要从原文的词语顺次、分句顺次翻译,而应"统观全局",把全句看完,乃至把一段话看完,再利用短句把意思通畅地表达出来,其间应注意汉语的表达文风。比如德语里常有"Es gibt die Möglichkeiten, daß…"的句型,翻译成汉语时若是照着原来的词语顺序可以翻译成"存在这样的或许性",固然语法也通,别人也能领悟,但感觉很生疏很难受,翻译成“或许……”、“有可能……”、“可以……”,则较简单被读者接受。所以,在德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于翻译的词句进行增减字的处理,一旦出现无法表述的意义就马上要考虑删除或者增加字来进行补充,在转达意思的同时,也要让读者读起来不费劲才行。
翻译是一个熟练工种,最好最快的提高方式还是要通过实践,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认为会外语就能翻译,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不消除,就永远不会真正认识到专业翻译的价值所在。作为专业化翻译人员,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从事翻译劳动,尤其是进行笔译,翻译内容都没有现成的模板,在各种经历中需要随时随地注意积累,比如到公司实习、到车间察看,工人使用的词汇与书面语或许有出入,做现场翻译时,要注意使用他们的行话,对专业词汇进行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四、总结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世界接轨,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多的求新求变的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翻译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中外文互译过程中,倘若处理不当,将导致文化上的“逆差”。
总的来说,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要求都相当高。拿到一份外文原始材料,看得懂是第一步,表达得恰当则是第二步。第一步是提取信息,是基本功,体现的是译者的外文水平;第二步则是开释信息,是信息的传递,仰仗的则是译者的中文功底。翻译的过程是信息的提取、开释与通报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光包罗名称、数字这些硬信息,还包罗情感、文风这些软信息。这些软信息的提取与通报,往往可以展现出译者的真工夫, 这也正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即软信息藏匿于原文的字里行间,是一种隐性信息,在提取的时候,受到译者外文水准的制约,或许会遗漏一部分;在表述的时候,受到中文功底的限制,又会遗漏一部分。所以,只有中外文左右逢源,才能译得精美。固然,若是情况允许,也可以给译文增加一些我们自己的品格,让它读起来或畅快淋漓,或温柔文雅,要不怎么说翻译是第二次创作呢。 参考文献1、桂乾元.德语翻译入门(德汉、汉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353页.
2、马宏祥.中德国情口译教程(德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323页.
3、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98页.
4、田飞龙编.科技德语翻译手册.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1979.302页.
5、王滨滨编.德汉汉德综合翻译教程.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94页.
6、王京平.德语翻译教学新理念——翻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