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小学生现当代诗歌教学初探

【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陈艳华

【单   位】

【摘   要】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尤其是儿童母语发展的关键期,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思维能力比较单一。他们的心灵犹如一张无暇的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尤其是儿童母语发展的关键期,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思维能力比较单一。他们的心灵犹如一张无暇的白纸。现代诗歌,它的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掘现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让其在陶冶孩子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诗歌诵读的兴趣,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品味韵律

  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朗读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作者的情怀。如朗读《雨后》,这首诗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音乐、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拔、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在教学冰心的《雨后》时,设计朗读闯关环节。闯关活动分四个层次,第一关正确朗读,这是对学生初读诗歌时的要求,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第二关流利朗读,这是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一节节、一遍遍的练习。第三关有感情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更加有感染力。第四关熟读成诵,通过背诵积累更多的诗歌语言,对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所谓的“情”,就是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这种解释说的情境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学习现当代诗歌《乡愁》时,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片段。

  《乡愁》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乡愁”的感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采用了音乐渲染和语言描述两种方法创设情境。

  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叙述: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

  生:想!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全诗,体会一下诗歌所饱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从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伤。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明月,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我觉得声音还应该低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人很忧伤。

  生:我想哭,因为诗人和他的母亲分别了,他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你的声音里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播放《思乡曲》)学生在音乐中齐读诗歌。)

  在情境教学中,师生间恰如其分地交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期许的那种美妙境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堂课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音乐的熏陶之下逐步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师生共同学习这篇优美的诗歌。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