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超星学习通;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黄克立
【单 位】
【摘 要】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断深入,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着手,分析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弊端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超星学习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断深入,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着手,分析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弊端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超星学习通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构建的支撑作用,尝试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提出智慧课堂构建的教学流程与路径,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的定义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智慧课堂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信息化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聚焦到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智慧课堂应该是借助于在线开放智慧课堂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和智慧发展,打造课前、课上、课后全过程高效的计算机基础课堂。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中的教学特征与传统课堂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而智慧课堂则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任务是“答疑解惑”,而学生则是以个性化、智慧化的学习方式更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学情分析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师课前很少去了解学生对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够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只能基于先前经验来主观地、大致地判断,这便意味着教师课前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学情调查和分析。
(二)课堂教学机械、僵化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采取统一的授课计划,不利于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按照标准化的模式、进度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特征,也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僵化,课堂教学缺少活力。
(三)评价信息反馈滞后
由于缺少现代信息化手段,在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堂上,无法做到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不及时,反馈信息严重滞后。
三、超星学习通在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构建中的支撑作用
(一)支持课前学情分析、实现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
使用超星学习通,教师可将课前任务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PC端或手机APP领取课前任务,借助各种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完成任务,并将课前任务作品上传至班级群聊区或教师邮箱。通过以上环节,教师及时、准确把握学生课前学习状况,对学生存在问题的进行了解,为教师课上“答疑解惑”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只有对学情的科学、合理的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真正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
(二)支撑教学互动化、学习协作化
超星学习通的课程讨论区和班级群聊支持师生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交流互动。课前、课后学生可自由地在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学习心得,不受时空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师生交流、学生间交流渠道不畅,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器”的弊端。师生间、同学间有了相互沟通交流的手段和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实现学习资源丰富化、学习手段多样化
超星学习通电脑端及手机APP收集、整理了大量学习资源,包括配套教材内容、教学团队原创操作演示微课视频资源、各类计算机基础拓展资源、试题库、优秀计算机基础学习网络资源推荐链接(如我要自学网,课课家等),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备课所需资源,并以各种学习任务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备课时间,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观看教师的演示视频,来帮助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四)便于学习评价过程化、意见反馈及时化
超星学习通的课程统计区包括学情统计和成绩统计,学情统计对课程签到率、章节视频平均完成率、本月访问量、课程讨论区详情进行统计,成绩统计给出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成绩。教师可对学生签到率、课堂互动等项目的权重分值进行设置,注重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动态化。超星学习通的使用,极大地实现了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动态化、过程化,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单一,教学反馈滞后,学生被动评价等难点问题。
四、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构建的路径
(一)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师发布课前任务,并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及在线测试成绩,掌握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一时间了解学情,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根据学情特点及教学目标,向学生发布新课预习资料;学生则针对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后完成相应的检测题,上传预习作品,同时在平台讨论区或群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见解、遇到的难点问题等。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学情特点、教学目标、学生预习统计分析及讨论交流中的难点问题归纳,重新安排课上教学内容,制定相应教学设计方案。
(二)课堂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阶段是学生新知识学习的内化阶段,也是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的核心部分,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课堂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进行学习。老师布置好课堂任务,并给学生发放任务文档及所需素材后,学生即可通过学习通边观看示范讲解,边自行完成任务,学生能够自行控制观看进度,避免了课堂上因教师示范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白白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学生变成学习主体,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创作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平台测评统计数据分析和每个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布置分层作业,以使学生巩固新知识,拓展提升。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引导,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课后有效补充、拓展阶段
课后阶段是学生课上新知识加强巩固的重要步骤,也是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构建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成败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因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对计算机操作还不太熟悉,在课堂上无法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可以先将自己的作业存放到邮箱,在课后再通过超星学习通观看教师的示范视频,继续完成任务。另外,学生随时可以在超星学习通讨论区或班级群聊上发布感想或疑问,与老师、同学在线讨论交流,实现了学习空间的拓展。
五、结语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为目标,转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有效提升。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智慧课堂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130.
[2]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3]穆肃,左萍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9):62-69.
[4]吴彬瑛,倪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J].职教论坛,2017(2):30-34.
作者简介:黄克立(197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