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全面发展 教育观 价值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胡 曾 胜
【单 位】
【摘 要】 摘 要: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毛泽东全面
摘 要: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价值理想上,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在价值现实上,实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在价值实践上,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价值维度上,展现了历史和空间的延伸。
关键词:全面发展 教育观 价值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程中,把马列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形成了以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迎接信息化挑战的竞争中,我们选择了科教兴国,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是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所以,对毛泽东教育观中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蕴含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必将对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阐发了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
(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他认为旧社会之所以摧残人才,扼杀人性,根本原因在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实质是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因此,毛泽东极力主张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应当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全力培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完全新型的革命者与建设者。毛泽东还注重用文化武装广大工农劳苦民众,促进他们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建国后,针对社会上一度存在的鄙视劳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倾向,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立足点,就是培养劳动者,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既要求体力劳动者进行脑力劳动,也要求脑力劳动者进行体力劳动;从而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培养成为脑体结合、又红又专的新型劳动者,最终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全融合。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
毛泽东在提出培养脑体结合、又红又专的新型劳动者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进一步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主张,“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2]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革命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他早在1916年12月9日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就写道:“古称三达德,智、仁、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三言”。[3]在《体育之研究》中,他又全面论述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道德亦诚可贵,所以立群道、平人已此耳”,说明德育之重要;“夫知识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以此耳”,说明智育之重要;“体育,鼓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说明体育之重要。[4]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以后,在各个不同的时期,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现实,对德智体三者的关系及内涵又做了更深层次的新阐释。尤其是建国后,他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加以强调,他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在德智体三者关系中,毛泽东认为,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和统帅,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
(三)受教育者的个性充分发展
毛泽东不仅独辟路径地阐发了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而且创造性地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他全面发展教育观的鲜明独创性之所在。
毛泽东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达此目的,必须提倡学生自觉学习,自由研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独创性。青年时代毛泽东就为人性解放而呐喊。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毛泽东逐渐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武器观察分析教育问题,从服务中国革命的全局的高度出发,从恢弘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认识个性解放和发展问题,关于个性解放和人的发展的主张也更加明确和坚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他强调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他在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上,以赞扬的口吻肯定青年人积极向上、敢说、敢做、敢为的创造精神。他说:“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事物,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6]他列举了马克思、孙中山以及达尔文、富兰克林等几十位古今中外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大思想家、大发明家和大科学家的成长事例,教育鼓励青年一代要不畏强权、勇于革新,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负担过重的不良现象,毛泽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7]他还针对当时中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近视眼成倍增加的状况,多次指示教育部门和大中专学校,砍去一些课程,以免学生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时代蕴含
(一)、价值理想:真、善、美的统一
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规定了其价值内涵具有理想性的特质。这是毛泽东这一思想今天之所以仍灿烂无比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蕴涵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1、在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体现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所谓人格,描述的是人的某种存在状态。西方人格理论重个性、重个体,而中国传统人格思想重视人格的社会性,以群体为理想人格的坐标,如教育家孟子的所谓“浩然正气”便是这种体现。毛泽东人格思想就是东方式的,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主张“身心并完”,探宇宙之本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理想人格,养成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以实现其人格主义教育的理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中国革命实践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新的理想人格,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毛泽东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以及关于受教育者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的论述中找出其培育理想人格发展衍变的脉络。所以,就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而言,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蕴含着真、善、美的追求。毛泽东之所以能从平凡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也在于他具有这种价值理想,并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
2、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看,毛泽东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是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上所述,毛泽东有着明显的目的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8]“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本质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馆是对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特别是解放后他要求,“不论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9]。这样就抓住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和关键,更好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说,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个人的自我价值目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社会价值目标有赖于无数自我价值目标的有序整合。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国家民族的事业为中心的。只有以自我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价值目标,以社会价值目标带动自我价值目标,才是真正的价值理想。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二)价值现实: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价值现实是指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理想性的价值规定达到客观化、现实化的一种价值事实,是一种实然性价值存在。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价值现实可以从“质”与“量”两个层面上来透析。“质”是指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所具有的先进性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真、善、美”等等。“量”,是指它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客观效度,指其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先进性——这个“质”的规定性,规定着它的价值现实的“量”的规定性,使之永葆青春,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完美结合。
1、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促进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前所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两个重要要求。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政治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所以,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个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包含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断。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文化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的反映。”[10]这一论断阐明了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教育必然要为本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服务。从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看,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互为依托的关系非常突出。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教育为共产党夺取政权服务,苏维埃政权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厉行全部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从而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文化教育都要为抗战服务,以教育为武器,培养广大领导抗战的干部,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各类文化教育,都应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服务。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指出教育必须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服务,他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针对当时落后的情况,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11]他还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12]正是遵循毛泽东这一思想,几十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科学家、理论家和众多战斗在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使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
2、德、智、体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前面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简单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历程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1978年全国教育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并指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13]198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后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九九一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这些论述都是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三)价值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和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一样,只有在实践中,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价值才能够凸现出来,才能被实现、发展和升华。从价值实践的角度而言,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知行统一。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知行统一关键在于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实践是知之源泉和动力,是检验知是否具有真理性和行为是否符合真理要求的唯一标准。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毛泽东教育哲学的本质,也应是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本质内容和内在生命。毛泽东始终认为旧教育摧残人才,原因在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实质是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因此,他主张通过工农大众的教育普及和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与三大实践的广泛接触,逐渐缩少和消灭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他还提出了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普遍号召。他不能容忍学校教育有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单纯的书本知识教育的现象。为了克服教育脱离社会的倾向,他作出了毕生努力,甚至采取了过头的言行。总之,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求我们既要认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德才统一。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知道“德”是前提,是方向,它决定着“才”的价值实践程度,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首要条件。“才”是为社会服务的条件,离开了“才”的“德”,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而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主张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实践提供了现实载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德与才完美地统一在一个人的人格价值上。
(四)价值维度:历史与空间的延伸
从价值维度来解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有助于我们从更宏阔的视野上把握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价值精髓。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由局部向全局辐射的过程。因此,从历史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解读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时代价值,是历史逻辑和辩证思维的启示。
1、从历史维度的视角来讲,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和沉淀,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精神价值资源的重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虽然产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得到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把继承和发展、实践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使毛泽东这一思想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所以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并被实践确立为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价值取向。特别是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的教育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正确的标准,解决了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论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永远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必将赢得未来,从而在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实现它的价值。
2、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价值功能可指向个人、民族和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实践证明,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亿万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同时,毛泽东教育观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文艺思想以及它本人一样早已跨洲越洋,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所敬仰。所以,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不仅有益于我们的青少年,而且属于我们的整个民族;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实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8][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694.
[2][6][11][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9、239、283、372.
[3][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9、67.
[5][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7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6.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