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分析与建构途径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系统分析 建构途径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肖铁肩 张道平

【单   位】

【摘   要】  【摘 要】随着政党文化这一政治学新领域的开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和建构也已经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并日渐成为政党文化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流。基于笔者的学识和视


  【摘 要】随着政党文化这一政治学新领域的开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和建构也已经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并日渐成为政党文化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流。基于笔者的学识和视野,本文仅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系统和建构途径做了比较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系统分析 建构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组织、政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是政党的生命,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执政水平的高低。 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就应建构富有特色的政党文化。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 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1]目前国内研究政党文化的学者大都认同这种说法,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引用。但针对赵理富提出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层次(或说要素),桑玉成和李冉则不以为然,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的政党理念、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有所差异。所以,即便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党和社会党,他们的政党意识也可能不一样,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举一实例:19世纪后期,在以伯恩施坦为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在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时,都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都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但后来伯恩施坦在与费边主义者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其改良主义思想,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并公开打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因此,后来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就称其为“修正主义”,进行指责和批评,甚至以污蔑的口吻加以攻击,但当时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首领和中派领袖们逐渐接受了伯恩施坦的思想,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列宁一派的做法也不以为然,在一些场合也对对方横加指责和诋毁。可见,尽管两个党派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都把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两党所处的国情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各异,因此,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党意识也会各有千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从自己所坚持的意识形态中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出的政党意识是他们在实践中行动的指南。可以说,政党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说是比较恰当和准确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党意识也是政党在坚持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前提下,结合本国国情所结出的果实。意识形态强调的更多的应该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政党意识更注重强调政党的主张、政策和方针及其实施效果,也就是桑玉成、李冉所指出的政党意识不仅关注政党的合法性,而且关注政党实践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既然政党意识是从政党所坚持的意识形态转化过来的,那么在研究政党文化时,不能忽视对其意识形态的研究,尽管给政党文化下定义时,可以指明政党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文化,有其特殊的内涵。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思想理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观念体系。”[3]笔者基本赞同这种提法,但又认为这个定义下的过于冗长,且有不全面之嫌(如没有提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外部评价要素),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政党文化是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其本质是政党意识的转化过程。政党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政党意识;政党意识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党文化二级标示要素——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政党形象。”[4]科学界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并藉此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从学科层面上推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应该这样界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在充分吸收中西方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全体共产党员所认同并逐步发展到由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此定义是笔者在学习、思考和综合各位学者、专家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而得出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定义,是基于这样考虑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它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它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这也是和前述刘文江同志所下定义的重要区别之处。同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能否能够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接受或认同,是要通过他们的广泛评价才能够知晓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必须包括其评价要素才可以说是全面的。

  诚然,目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腐朽文化,如“烟酒文化”、“送礼文化”、“权钱交易文化”、“权色交易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不能够得到全体党员和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接受的,只有深挖这些腐朽文化的根源,彻底铲除这些文化毒瘤,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净面”,才能够得到全体党员和广大社会成员的理解和赞赏。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腐朽文化只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中的个案或特例,它不能代表主流,更不是我们所要努力建构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本身。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组成要素的地位不同,作用也各异。其中,政党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对其它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是政党意识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二级标识要素,而政党形象则是党外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

  政党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对于党的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典型特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转化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与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心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度里,共产党是执政党,能不能把自己的政党意识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关系到党能不能保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定去占领;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必定去占领”[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中世界范围内遭受的巨大挫折再一次表明,无产阶级是否占领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党的政党意识一经形成,往往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个经常变换自己政党意识的党是不可想象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就必须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去统领其他非主流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应该具有更多的包容性,以给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可能和条件,以适应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意识逐步多元化的今天。

  组织心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政治倾向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广大共产党员和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越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越稳定;反之,社会将出现认同危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可能受到威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心理的真切反映和写照。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刚开始全国只有50多个党员发展到目前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并且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张、价值理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拥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心理对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制度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党员所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等等。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将关系到党在人民心目中地位的高低和良好政党形象的形成。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6]因此, 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

  行为作风是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处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外层。由于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它赖以生存的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有时比居于深层的文化内容更具影响力。实践证明,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的强弱。党的作风是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及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的状况将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 [7]江泽民告诫全党:“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8]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在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9]

  政党形象是党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外部评价要素,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此,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也是政党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衡量标尺,它将关系到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民族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僵化不变的系统。从它所处的环境来分析,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系统内部是指组成政党文化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包括政党意识系统、组织心理系统、制度规范系统、行为作风系统和政党形象系统等。系统外部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以外的所有文化及其所处环境,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东亚文化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整个系统一直处于一种输入和输出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输入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从系统外部汲取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输出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社会化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党员和广大社会成员逐步接受和认同(如图1所示)。

  环境 环境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 精 华 司法中 输 出

  输 入

  精 华 政治社会化

  环境 环境

  (图1)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途径

  (一)整合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领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人们的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逐步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都能找到生长甚至发展的土壤,这给党的思想领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到党的周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以增强党的思想理论的整合力、同化力。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统领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如前文所述,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外部评价要素,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功不可没。共产党成立之初,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仲夏等革命先驱把红色的火种播进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心田;国民革命失败后,年仅28岁的革命烈士夏明翰于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抗日战争中,塑造出了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抗日英雄群体的光辉形象;解放战争中,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平了通往新中国解放的道路;建国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的艰苦奋斗,鼓舞着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进入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更是层出不穷,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王顺友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三)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塑造良好的政党文化发展环境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经济环境是根本。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政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不至于使政党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环境是保证,它对政党文化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塑造良好政治环境的根本要求和条件,同时,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也将为政党文化的架构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国际环境是政党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积极开展对外政党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政党文化交流的途径、方式、方法,才能为政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民族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仁爱”的传统道德等。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堪称是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典范。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艺、军事、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可以为共产党所借鉴、利用。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造自然、安邦济世、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等方面的观点、警句、格言,一旦赋予新意,便可以为现实服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要取得发展和进步,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就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和深入,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开始有蔓延的趋势,随之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悄无声息地走入我们的生活。但站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文化融合将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如雨果、司汤达、安徒生、泰戈尔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只有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能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而不能崇洋媚外,全盘吸收。

  参考文献

  [1]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06(1).

  [3]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第11页

  [4]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6年

  [5]文炳勋.管理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5月.第48页

  [6]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第164页

  [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第443页

  [9]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N] .2007.1.1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