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宗教信仰;农民;新农村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 赵强,王荣花,傅晗
【单 位】
【摘 要】 摘要:当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那么,如何使农村宗教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
摘要:当前在部分农村地区,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那么,如何使农村宗教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冀中太行山区部分村镇的调查,具体分析农村地区宗教活动兴盛的原因,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而思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宗教信仰;农民;新农村
近年来,农村地区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呈历年增长的趋势,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蔓延对乡风文明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养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必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利用2010年寒假,深入河北太行山区,展开了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
此次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并结合访谈。调查地域包括河北太行山区武安、涉县、赞皇、平山、灵寿、涞水、涞源、易县、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满城等地市的100多个村镇;以18岁以上的农民为调查对象;调查以乡为单位,并对贫困的山村进行了重点调查。
冀中太行山区农村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从冀中太行山区农村宗教信仰的总体状况来看,“四多”现象仍然没有大改变,即老年教徒多、妇女教徒多、文盲与半文盲教徒多、病残教徒多。根据笔者调查,冀中太行山区宗教信徒中,年龄60岁以上的占30.8%,女教徒占59.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8%。在回答“为什么信教”问题时,选择“信这个教能治病、免灾”的占40.6%。但近年来农村宗教信仰还是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宗教信徒数量增长较快,西方宗教的影响有扩大趋势。近些年来,信仰宗教在部分农村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西方外来宗教发展很迅速,活动场所和信徒数量增加很快,从数据结果看(表1-1),在农民信徒中,佛教徒占34.2%,道教徒占13.4%,基督徒占28.9%,天主教徒占15.5%,其他7.1%。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宗教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土壤,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达到了44.4%。在西方宗教比较盛行的农村地区,当地农民信徒普遍反映:信教能够得到上帝的照顾和教友的关怀,而且困难家庭过年过节还能够收到传教人员的经济资助,因此不少人就信了教。从中可以看出基督、天主信徒绝对数量的增长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同时对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及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表1-1
教种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其他
数据 34.2% 13.4% 28.9% 15.5% 7.1%
教徒年轻化、知识化趋向比较明显
虽然教徒仍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有一部分年轻人也加入了其中。随着中青年信徒的加入,教徒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调查结果看,18-35岁的教徒占28.7%,青年教徒的数量已接近1/3,35-60岁的教徒占40.5%,可以看出教徒年轻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当问及“年轻人以何种方式加入宗教”时,回答“受家庭或家族中人影响”的占61.2%,回答“由传教人员传教”的只占13.7%,由此可见,来自家族的影响成为青年人信教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与年轻化相联系的,是教徒构成的知识化。年轻教徒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达到了63.8%。年轻教徒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新颖,与老年信徒存在较大差异,双方之间对教义的理解时常会出现矛盾,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男女教徒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
根据笔者对部分冀中太行山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教徒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教徒是男性教徒的1.3倍,但近年来青年教徒的加入使男女性别比例在缩小。一般来说,教徒年龄较大,男女性别的比例越大;年龄较小,男女性别比例也越小。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教徒,男性只占女性的50.8%;35-60岁的教徒,男性占女性的62.3%;35岁以下的教徒男性占女性的82.5%。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未来随着年轻教徒的增多,男女教徒的比例将进一步缩小。
(四) 教徒信仰动机的功利性
从数据看,教徒的信仰动机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一点突显在信仰的功利性。在农民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身能够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在生活中人们又会遭遇到许多自己不易解决或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灾难与死亡等,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无奈和焦虑,常使他们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陷入无尽的苦恼和迷惘之中。在关于“信教原因”的调查中(表1-2),为了“做善事、得善报”的占19.2%,“保家庭平安、发财致富”的占22.8%,40.6%的教民是为治病,丰富业余生活的占7.3%,而真正解决精神追求的只占5.7%。可见,在农村宗教信仰中,真正寻求精神解脱的人并不多。农村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加上封建迷信思想现象严重,导致出现部分农民向神、向祖求赐良药,求神给予功名利禄等现实功利性的现象。而且其中部分教徒对宗教缺乏基本的理解,也具有盲目性。
表1-2
信教原因
做善事、
得善报
治病、求医
保家庭安、
发财致富
丰富业余生活
追求精神解脱
其他
数据
19.2%
40.6%
22.8%
7.3%
5.7%
4.4%
影响农村宗教信仰的基本因素
宗教的发展状况,固然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及其所宣扬的事物有直接关系。但宗教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发展的,经过调查分析,笔者总结出,影响宗教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对宽松的政治舆论环境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原因,阶级斗争是当时主要的政治工作。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和现实的种种事件认为阶级敌人和外国敌对势力往往借助宗教外衣进行颠覆破坏,因此对于宗教极其排斥。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信仰已经成为个人问题,而且宗教不再被视为愚昧无知,也不再被看做伪科学,信教群众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监视和歧视,他们敢于信教、乐于信教。而且,和过去相比,许多不信教的群众对宗教也不再持敌对和排斥态度,随着国家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一些党员和干部也对宗教加深了认识,对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给予肯定。调查结果显示(表2-1),在对宗教基本态度作出回答的村民中,选择对宗教“很有好感”和“有好感”的占61.7%,选择“没好感”的占23.6%,只有大约3.7%的人选择对宗教反感。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宗教持一种积极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宗教的道德整合功能,对新农村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表2-1
评价
比例%
很有好感
2.3%
有好感
59.4%
一般
11%
没好感
23.6%
反感
3.7%
(二) 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的不重视、且组织不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比较滞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长期被忽视,从而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希望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资源匮乏,导致文化娱乐活动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调查结果看,65.8%的村没有图书阅览室,79.2%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大部分农民农闲时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外,几乎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随着宗教的传入及发展,农村的各种宗教活动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人们愿意花钱拜佛,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一些宗教活动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如基督教每周都有礼拜,组织人们聚在一起,交流信教心得,开展各种宗教活动,有的还提供各类宗教图书供人们借阅,一些年轻人出于好奇随家族里的人参加宗教活动,后来被吸引,就入了教。
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如干群问题突出,腐败现象蔓延,治安状况落后,邻里关系紧张等,一部分人因此心理失衡、精神失落,需要寻求精神寄托。在信教群众中有不少就是出于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对腐败现象无可奈何,因而信仰宗教,求得心灵上的宽慰。在部分农村地区,干群关系紧张,有钱有势者为所欲为,无权无势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据调查,农村信教者中,许多都是没地位,没权势的普通农民。他们入教后,找到了归属感,在宗教组织中,大家以教友相称,彼此平等对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心灵的清净和精神的宽慰。
引导农村宗教信仰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途径
(一) 充分认识农村宗教信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宗教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要义之一。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的规范性引导,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能力。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努力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履行好自己的历史责任。首先,要求宗教工作者们在掌握国家宗教政策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宗教理论知识的素养,到农村一线去调查了解农民信仰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要加强对传教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在传教时的思想意识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从而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发挥宗教积极方面的社会功能,减少其消极影响。最后,要改革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教义、教规和陈旧礼仪,加强对农民信徒的思想教育,鼓励科学信仰、理性信仰。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新型农民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城乡青年受教育的机会不均,这也是农村青年文化程度底、精神无所寄托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根据笔者调查,地处偏僻的山区农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信徒占92.3%,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16.7%。而且调查还显示,偏僻山村学龄儿童的辍学率较高,有些地方达到12%,严重影响当地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农民的扫盲力度。作为国家,要增加公共教育的经费,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在教育总支出中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山区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提高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只有从基础做起,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夯实农民科学信仰的基础。
加强宗教爱国组织建设,促进宗教内部的稳定与和谐
加强爱国宗教组织的建设,是做好农村宗教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宗教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影响到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设好爱国宗教组织的关键,是要培养一支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队伍。从目前来看,教职人员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教职人员数量不足。二是教职人员年龄偏大。三是教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偏低。因此,抓紧培养年轻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有计划地形成一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宗教学识、能联系群众的高素质的教职人员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山区农村普遍缺少公共文化活动,也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调查发现,有49.4%的农民对目前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满意,而对此满意的只占18.6%。近80%的村子没有文化活动室,65.8%的村没有图书阅览室,95%以上的村没有任何体育健身设施,除了看电视外,农民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只有打牌下棋而已。调查显示,农民最希望乡里举行的文化活动,占第一位的是看戏21.2%,占第二位的是看电影16.8%,而根据笔者走访,68%的农民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看一场戏,74%的农民平均一年才看一场电影。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太行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措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市场混乱和无序的状况。对于宣扬封建迷信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和提供封建迷信活动的商品市场要依法取缔和坚决打击。总之,要帮助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素养,逐步达到“乡风文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建波,李学昌. 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100~109
[2] 王燕琴.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J]. 宗教学研究,2006,(3):215~218
[3] 林兆荣. 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J]. 世界宗教研究,2002,(4):95~104
[4] 曾强. 冲突与适应: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理论思考[J]. 甘肃理论学刊,2005,(9):83~87
[5] 刘若实. 对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认识和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08,(1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