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钢琴演奏;演奏心理;理解;感知;完形;理智力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张凤志
【单 位】
【摘 要】 摘要:钢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钢琴演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它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欣赏者感知、获得听觉意象,进而通过联想,并向音乐以外的生存领
摘要:钢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钢琴演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它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欣赏者感知、获得听觉意象,进而通过联想,并向音乐以外的生存领域扩展,使人的心灵与音乐沟通。理解与感知是钢琴演奏的“完形”,情感与体验是树立审美完形心理,意境与情感表现是建立和谐演奏状态的理智力。
关键词:钢琴演奏;演奏心理;理解;感知;完形;理智力
钢琴演奏是音乐表演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表现过程。涅高兹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学:“我在教室里所进行的全部教学工作就是使学生们各自量力地研究音乐及其在钢琴演奏中表现,换言之,也就是研究艺术形象和钢琴艺术。”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而钢琴演奏时的心理调控能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影响作品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
演奏心理状态是钢琴音乐表现的重要保证。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演奏者将平时练习的成果在演奏的一刹那间完美地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除去平时练就的有形基本功———演奏技巧的训练外,还要培养一种扎实的无形基本功———演奏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指的是:在对整个钢琴演奏进行控制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稳定的心理能力。在探求最佳演奏状态前,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障碍:
1)过度紧张。上台前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是正常的。有经验的演奏者能够自如地将这种紧张感转化为适度的兴奋感。这种适度的兴奋感是演奏者所必需的。然而,过度的紧张,会使肌肉僵硬,周身不适,无法使肌肉放松,因而改变了平时已习惯的演奏状态。
2)大脑空白。紧张的另一种表现是思路的突然中断,以致出现大脑空白状态。原来已经练得滚瓜烂熟的乐曲突然在大脑中消失,怎么也记不起一个音来。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所引发的。
3)怯场。在临上场一刻,忽然胆怯。腿软手软,手掌失去支撑力量,手指弹在琴键上如同脚踩棉花一般;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指的疲软与速度的失控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整个演奏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
笔者认为,临场演奏的紧张、大脑空白、怯场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问题不是在于临场时是否紧张,而在于怎样临
场时改变和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或把这些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台上的完美演奏,离不开台下十分扎实、艰苦的训练。
钢琴大师阿劳讲过:“我要是音乐学院院长,我要把心理学列为主课。”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因为他从自己和许多艺术家惨痛的教训中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否,单靠演奏技能和修养是不够的,心理状态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以下笔者将从控制整个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四大要素———视觉、触觉、运动觉、听觉进行分析。
由于钢琴键盘宽阔,使手的横向运动范围非常大,因此视觉需要照顾的范围也非常大。在实际弹奏时,眼、手往往不同步,也不可能同步,必须“视”在先,“奏”在后。因此,如果在舞台上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容易发生错误乃至停顿的意外。所以,对于一个弹奏者来说,记忆是否清晰与牢固,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与平时的背谱又有着很大的关联。
背谱是需要训练的,它是培养演奏者具有清晰的头脑和理智的演奏习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尽早把乐谱背下来,有助于对乐曲有较深的整体印象,能更集中于音乐的表现和听觉的要求,并有利于将注意力放到手和键盘上去,克服技术上的困难。
经过各种处理后的音乐内容作为指令控制弹奏。“弹奏控制”指的是对弹奏动作的心理控制过程,具体表现为将注意力集中于弹奏哪个部分,弹奏的执行器官就通过演奏者头脑中的音乐演奏出来。但因人的注意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照顾所有方面,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便显得十分重要。
耳朵的倾听是钢琴演奏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不少人弹不好琴不是因为手指不灵活,也不是因为脑子不思索,却完全因为听觉的问题。可以说,耳朵是指挥者、裁决者、是最后的评价者。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与双手在键盘上操作之间,是否能吻合;如何进行改进;用力与指触与钢琴发出实际音响如何协调等等全部实际效果,只有通过耳朵的倾听来鉴别、来协调。
上述这四种知觉并不孤立存在,它们综合于演奏的全过程;心理调控能力又支配着整个钢琴演奏活动过程。因此,演奏者不仅要加强演奏技巧的训练,还要为了克服以上所说的心理障碍,有必要经常地进行日常的心理训练:
1)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并做到“艺高胆大”。有过硬的技巧,对所演奏的乐曲有透彻的理解,胸有成竹,就会产生自信心。鲁宾斯坦曾说“:当我走上舞台,我便是国王。”因此,充分的自信是征服听众的基础。
2)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关在琴房里上课、练琴与在大庭广众的舞台上演奏时的心态是完全不相同的。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喜欢紧张的学生,在走上大舞台之前,应当先在小范围的听众面前进行多次表演,以建立起演奏者与听众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怯场。
3)“散神”训练。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强调思想集中的练习。可是,舞台上发生意外往往由于突如其来的精神不集中所引起。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日常训练中花一定时间进行“散神”训练,即故意思想不集中,脑子想别的事情,使手在大脑失控状况下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演奏。当然,人本来具备一心二用甚至多用的能力。真正“下意识”或“无意识”演奏是不可能。大脑的一部分事实上仍在严密地控制着演奏,只不过演奏者不要过分地去强制集中注意力,使演奏在尽可能接近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抑制在舞台上由于精神紧张思想涣散所引发的大脑空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钢琴演奏是一门具有高超技艺性的表演艺术,在整个表演的动态流程中,复杂的综合的心理活动贯穿始终。要求演奏者在平时训练中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必备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各种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尽快克服一些不良心理障碍,建立正常而有效的钢琴训练与健康的弹奏心态,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张己任.谈乐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鲁成文.慰藉、救赎、解放———古典音乐之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