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 ——关于《家乡特产知多少》教学细节的探讨
【关键字】教学细节探讨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诸娟芳
【单 位】
【摘 要】挑灯夜读,偶拾佳句,竟然使我颇有心得:“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是啊,大礼不辞小让,“关注细节,别有洞天”!细细思量,教学亦是如此:好课,总是在不断的感悟、磨砺,修改之后产生的。真所谓“心有所悟始知深,大浪陶尽见钟黄。”笔者结合前几天上过的公开课《家乡特产知多少》,谈谈对这一认识的理解。
一、缘起
挑灯夜读,偶拾佳句,竟然使我颇有心得:“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是啊,大礼不辞小让,“关注细节,别有洞天”!细细思量,教学亦是如此:好课,总是在不断的感悟、磨砺,修改之后产生的。真所谓“心有所悟始知深,大浪陶尽见钟黄。”笔者结合前几天上过的公开课《家乡特产知多少》,谈谈对这一认识的理解。
二、情景描述
《家乡特产知多少》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能向别人介绍。”为此,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我是绍兴特产专卖店售货员”的教学虚拟情景。在两次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自身对细节注重的程度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现将具体情景描述如下:
案例一:
场景布置:八个同学一组,分成六组,每一组桌子上分别放上一种绍兴特产。它们是:一包绍兴香糕、一袋绍兴茴香豆、一坛绍兴老酒、一瓶绍兴腐乳、一袋绍兴乌干菜、一顶绍兴乌钻帽。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是“绍兴特产专卖店”的推销员,此刻有一群外地游客要来这里买特产,请小组同学互相合作、讨论:如何推销自己组的特产?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也可以想一想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充分了解这种特产,然后向游客作推销,看哪组推销得最多,就可以评为最佳推销员。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准备,开始吧!(教师开始在各组巡回指导。)
现场透视:学生开始争先恐后抢组里的特产,嘴里还不时发出各种声音:
生1:“你怎么可以拿这么多?给我一点。”(香糕组)
“老师,香糕是怎么做出来的?”一学生见我过去就拿着一块香糕问我,一时我也哑口无言,只得让他课后去查资料。(备课时,我只备了腐乳、老酒、乌干菜的制作过程,没有备到香糕,想学生应该对它没有多大兴趣。可没想到竟有学生现场提出来了,真是尴尬。)
生2:这豆很好吃,你怎么不吃?我帮你吃掉吧。(茴香豆组)
生3:这酒好难喝啊,辣死了。(可说归说,这位学生最终饮尽了杯中酒,两颊立泛红晕。)(老酒组)
生4:哇,这腐乳太咸了。(腐乳组)
现场透视:几个学生争着吃腐乳,由于一组只有一瓶腐乳,最后被一个大男生抢到了,可没有筷子,怎么办?他二话不说,把瓶子侧过来,伸长舌头就舔。
生5:嘴里嚼着干菜,手却不停地在抢,总想“多多益善”。(乌干菜组)
生6:每位同学都戴过帽子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开始提出抗议:老师,老师,我们的毡帽不能吃,我们组太亏了,老师,老师……(乌毡帽组)
师打发式的回答:不能吃,那就摸摸,看看吧!显然学生对我的这一回答没有多大兴趣,把乌毡帽晾在一边,眼睛开始向别处扫瞄。
……
此番情景可真“热闹”,可这“热闹”的场面意味着什么:课堂乱了套,我心里很清楚,如果这样下去,那么这堂课就会在这“热闹”的场面中跟大家说再见。(因为事先我为他们准备的量实在太多了,足够他们吃上这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
怎么办?难道我苦心准备的这堂课就要这样毁于一旦吗?我不甘心也不忍心。
情急之下,我摸到了自己的口袋,那软软的是什么?哦,想起来了,是我为了奖励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学生准备的小锦囊。如今只能用它来诱惑一下这群贪吃的“小屁孩”了。
这招果然有点管用,这群“贪吃鬼”,一看到我手中的漂亮锦囊,立刻来了兴致,那股“贪婪”颈“收敛”了不少。就这样,这堂课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锦囊诱惑下总算撑过去了,感觉一个字:累、累、累。
案例二:
换了一个班,同样上这一节课。鉴于上一节课的失败,这堂课我事先注重了细节,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
场景布置:八个同学一组,分成六组。
第一组:每人一小包香糕,(里面有两片,一片用来自己品尝,一片用来介绍,推销用。)
第二组:每人两颗茴香豆,用法同上。
第三组:每人一杯酒。(杯中只有一点酒,只为品尝)
第四组:每人一个碟子,每个碟子里有小半块绍兴腐乳,碟子旁边一根筷子,为品尝用。
第五组:每人两根乌干菜,用法同上。
第六组:两位同学一顶乌毡帽。
现场透视:学生没有再出现争夺特产的现象,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边吃边交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我注意倾听了他们的对话,发现所讲的都与推销特产息息相关。当然也有学生问我其中一种特产如何制作?由于我事先都进行了精细的备课,因此对答如流。乌毡帽的那组也有学生表示委屈,对它没兴趣,于是我就跟他们讲了有关乌毡帽的故事及它的象征意义。学生听后,对其都有了敬重心理,开始珍惜这顶乌毡帽了。
三、反思
反思以上两则案例,用细节的视角去探寻和发现,这两则案例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预测学生反应,寻找细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细节是活的,它时刻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细节是无数的,细节是精致的,它不会蕴藏于浅尝辄止和毛躁之中。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一项艺术,是一种创作。“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个成功的教师,他往往需要成功地预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反应。细节属于深邃的思想者,“好课”就不能不充分考虑课堂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在案例一中,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自控能力,所有的一切都理想化了,以致于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争、抢特产的“热闹”现象。现在想来,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当我把一袋袋的特产发到各组时,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诱惑。尽管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并不少吃的,也不少穿的,可是家中再好的东西,也没有学校里的好;争来的、抢来的,才是最有味道的。所以,课堂中的腐乳、乌干菜、茴香豆等,都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并成了他们争抢的目标。为了多吃一点,只能先下手。用他们的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吸取了案例一的教训,在案例二中,我精心安排了“细节”:我把这些实物都定量分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这样谁也没得多吃,谁也不会担心少吃,而且让每个人都吃得很踏实。同时也使他们有时间、有心思考虑我之前提出的建议:充分了解并推销自己组的特产。教学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优化教学语言,打造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花朵绽放在残雪消融的枝头,那就是温暖的春天;花朵绽放在春风荡漾的脸上,那就是醉人的微笑;花朵绽放在灵巧柔婉的舌间,那就是美丽的语言。如同大地需要春天的花朵,生活需要微笑的花朵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也需要语言的花朵——那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交流和表达。俄罗斯就有这么一句名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也需要教师善用教学语,只有教师用令人回味的、激情的语言,课堂气氛才不会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才能深深吸引学生。
在案例一中,当乌毡帽组的学生向我提出抗议:“老师,老师,我们的乌毡帽不能吃,我们组太亏了,老师,老师……”对于这样的声音其实我是不愿听到的,说实在的,当时的我已经被同学们这样的“热闹”场面搞得不知所措了,而这样的抗议分明就是“火上加油”,于是我也没多加考虑,只是打发式的回答:“不能吃,那就摸摸,看看吧!”以致于扫了学生的兴致,出现了后面的现象。
在案例二中,同样也有学生问我这个问题,由于受案例一的教训,事先我早已想好了应对措施,我的回答是:你可别小看了这乌毡帽,它可是我们绍兴的一大特产,许多外国客人来我们绍兴,总要亲自戴一戴、摸一摸这顶乌毡帽。所以请你们仔细看看它的样子,互相讨论一下,然后给它好好的设计一些广告词,争取把你们的乌毡帽销得更多,更远。有信心吗?(有),这位学生听后,兴高采烈地回到座位上,把我的话传给组里的其它同学听。于是大家都积极地参与推销乌毡帽的过程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情感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推理等教学活动,无一例外都要借助教学语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真诚如花,善良如花,就让我们的舌间上开满这些美丽的花朵,因为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3.周全教学用具,完善细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
诚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从日常学习、工作中的细节抓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注意细节、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因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我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敏锐地周全教学用具,在细节上做足文章,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完善细节,这将对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在案例一中,我没有周全考虑教学用具,以致学生乱了套。如:老酒小组中我放了一瓶黄酒,八只一次性杯子,让学生自己倒,有的学生太“贪”喝,倒的数量较多,以致于喝得两颊立泛红晕,当时我还着实紧张了一阵:“这群小毛孩,真不知好歹,竟如此‘猖狂’,纯粹把它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儿。”
又如:腐乳组中,我放了一瓶腐乳,一位学生抢到后,把瓶侧过来,伸长舌头努力想舔。这个动作既不卫生,也搞得别的同学哄堂大笑。如此气氛之下,还有哪个学生来研究腐乳的色、香、味?还有哪个学生会有心思来推销腐乳?
……
在案例二中,我吸取案例一的教训,在老酒组中,事先给学生倒好杯中酒,量只是品尝而已,这样便没有出现学生逗乐、斗胆现象,也不会真“醉”倒他们。
针对腐乳组,我事先在每个小碟子里放上小半块腐乳,旁边摆上一根筷子,这样既卫生,又使学生安下心来仔细品尝腐乳,从而为推销做准备。教学井然有序,且效果较好。
四、结语
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细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追求。立足平淡,认真处理好每个细节,精彩终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您能眼睛朝下,研究教学细节,致力于建构深邃、慎密、严谨的课堂,那么您将会很快感受到水到渠成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