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利用三步读书法引领学生走进美文世界

【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徐金宝

【单   位】

【摘   要】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审美对象(自然美、社会美)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以达到陶情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审美对象(自然美、社会美)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以达到陶情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浩瀚文海,精美的散文数不胜数,如何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美文来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巧用三读,走进美文的教学法”。

  第一步:悟读。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无不从最初感悟开始,一篇新课文,尤其是一篇美文,要指导学生读懂它、爱上它,首先要进行感知性的认读,即凭直觉读,尽量让他们把握住初读的第一灵感。因为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而直觉是对真理不言自明的认识(萨丕尔)”。

  悟读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四件事:一是结合提示注解,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以求读得通畅;二是圈点批注生字新词、自然段数及美词妙句,以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以求宏观在握;四是大胆质疑设疑,以求问题集中。

  当然,在这一阶段,学生是不可以完全弄得头头是道的。最要紧的是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直接感受,找到灵感,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堪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设法解决它,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第二步:品读。根据中学阅读教学目标及与写作相结合的实际,我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1.品其构思美。古人强调作文“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讲究结构布局美。品读文章的结构美,既能得到文章结构的正确认识,又为学生作文提供结构的模式。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章如行云流水,既谨严有序又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摇曳生姿;既和谐完整又富于变化,步步深入,紧凑自然,突出中心。

  2.品其技法美。品文章之技法美,就要引导学生品其叙事是否新颖、是否典型、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是否事中“寓理”“寓情”;品其描写是否逼真、传神,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外貌行为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绘景是否形象如画,是否寓情于景,境界深远,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个片断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读后真是为鲁提辖伸张正义拍手叫好,觉得解恨过瘾。《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片断,极尽嘲讽之能画,嬉笑怒骂溢于言表。读《孔乙已》中酒客取笑的精彩片断,深感作者对孔乙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强化读者对孔乙已命运的探寻。

  3.品其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有雄浑美、犷悍美、柔婉美、逶迤美、怪怪美、超拔美等。从中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则重点是指导学生品味和学习祖国语言的丰富、准确、优美和富有表现力。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一句,“颤”“生灵”就用的生动而准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先导。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厚实的知识,还要有诗人般的激情。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到情间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深沉的感情激动学生,用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文相融。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情真意切,声泪俱下的示范朗读,可以穿过时空隧道,一会儿把学生带向遥远的古代,再现伟人的形象,一会儿把学生带向辽阔的天南地北,一睹祖国山川的风采,或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或回味在富有创意的想像中。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师生和谐,情感共兴,那么学生阅读兴趣倍增,定会水到渠成。

  4.品其意境美。好的写景散文,总是讲究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上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晒”一“睡”一“醒”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5.品其内涵美。即指导学生品言外之意、话中之话,品文章深刻的主旨。有些文章,如果只留于表面,是绝对无法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的。一旦借助诗句,进行异同比较,触发联想,进入境界,就会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经验,去触类旁通,体验阅读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如:高尔基的《海燕》,表达的感情是激越豪壮,借助下列诗句类比、联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慷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豪放。《回忆我的母亲》感情真挚朴实,借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来比较思念之情。由于诗歌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等特点,借助诗句点缀,更能激发学生步步深入作品殿堂欣赏领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美、欣赏美。

  第三步:移读。移读是阅读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启学生扩散思维、激活活生生想像能力、鼓动学生开拓创新的阅读教学的必然终结。

  移读是让学生从一种美的意境走进另一种美的意境,即由发现美进而去创造美。移读的方式 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方法效果最佳。

  一是比较性迁移,比如在师生同享《阿里山记行》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之后,比较阅读《鼎湖山听泉》。在比较阅读中,明白了这两篇游记散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阅读中,思考:两篇文章都写景物,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何以认识这两位作者的意图?再让学生打开思维,说出自己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自己自然山水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比较阅读,学生对两篇文章都参透了。

  二是拓展性迁移。比较教读朱自清的《春》,熟谙了朱自清写景状物的惟妙惟肖、表情达意的精深凝透、表现方法的多样自如后,再让学生迁移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力作《绿》。在《绿》中,进一步了解他散文创作的风格,领会他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他遣词造句的精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春》的教学任务,而且在阅读面上也得到了拓展。

  三是创造性迁移。许多美文都讲究言尽意丰,都善于留下空间,其目的就是要在引起读者共鸣的基础上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让读者自己再创设一个更美的意境。《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尽情想像出牛郎织女在天上生活的幸福和自由;《背影》的结尾处让我们想像父亲的颓唐老境和无奈情形;如此,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让学生自己尝到了创造美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鲁迅先生说,文学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各种形式的阅读,朗读,可以充分发挥文学语言美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读中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