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浅谈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功能

【关键字】语言 文化 文化知识 英语交际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莹

【单   位】

【摘   要】[摘要]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多年来一直讨论的话题,文章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论证了文化知识在英语交际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些原则和


[摘要]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多年来一直讨论的话题,文章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论证了文化知识在英语交际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知识 英语交际
 
一、引言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加强文化教育。正如语言学家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二、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单位都由音义结合组成,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正是这种任意性才使得人们能够用有限数量的音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来表达和反映人类环境以及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感情。
  语言系统具有层级性,由音位、语素、词或短语、句子及组合规则等层次组成。语言系统的这种层级性使得它具有无限的灵活性,能够不断改变和调整自身的结构,以适应外界交际环境的变化。
  2.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得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一个社会具有一个主导文化,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地理等因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具有一些互相区别的特征。
  3.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制约和影响。语言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
  语言是通过社会而习得的,语言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语言中有一部分知识并不是通过向别人学习而获得的,所以语言知识并不全部包含在文化知识里。赫得森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一是从别人那儿习得的文化知识;二是共享的非文化知识,同一社会或全世界人们都共有的知识,但并不是通过互相学习获得的;三是非共享的非文化知识———个人所特有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古德洛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了解某一外语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外语。
三、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育
1.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文明的问题,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适合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语言知识掌握的好,词汇量也很大,但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民族文化的言语交际标准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因此,语言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出来了。
  2.中西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blueprint”、“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分别对应于汉语的“同舟共济”、“蓝图”、“三思而后行”。
  但是,不同民族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如汉语中的“东风”即指春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3.怎样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不仅要向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于理解和掌握。除了语言本身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所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其次,由于英美文化涵盖面甚广,故在英语教学中应有所侧重,须遵循“相关、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舍取。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有关;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教育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再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生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它包括小说、杂志、报刊、时事等。最好选择一些能够使学生们在短时间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词汇和结构能与学生本族语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应与他们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的差异。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艺术,增加英语自身吸引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乐趣,认识到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吸取有关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必然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教授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